中國模式🇨🇳投資機遇/災劫?
2025年2月7日
[5 分鐘閱讀版本]
在2025年1月21日發表的《追夢投資思維Pro》中,我們探討過一個相當有趣的話題——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獨特「打法」,以及這種“中國模式”可能帶來的影響。我當時提出了一個問題:除了電動車產業,下一個可能遭受中國模式衝擊的全球行業會是什麼?
當時我認為,基於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成功經驗,未來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產業是人工智能、半導體及新能源。結果,一週後DeepSeek的崛起,初步驗證了這個預測。
比亞迪的成功是最典型的例子。這家中國企業橫掃全球電動車市場,憑藉中國模式的競爭優勢,導致大量傳統車企受到重創。例如,Nissan股價在過去一年下跌了22%,福特下跌24%,BMW下跌26%,Mazda更暴跌40%。
這說明,在投資海外風險資產時,不能再用傳統公司的過去表現作為衡量標準,因為「中國模式」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變全球競爭格局。
隨着 DeepSeek 橫空出世並在全球掀起熱潮,這不僅再次驗證了中國模式的普適性與擴展性,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這種模式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強勢崛起。這一切彷彿在告訴我們,當初看似遙不可及的預期,在 AI 時代發展速度驚人,未來一兩年內或將深刻影響全球多個領域。
重溫一下什麼是中國模式。
它的核心要素包含三大關鍵:政府政策扶持、龐大內需市場與產業鏈整合。以Deepseek 為例,由於有中國政府的政策扶持,如稅收優惠與研發補貼,助力 DeepSeek 技術突破並降低運營成本,加速其國際擴張。龐大的本土市場為其提供強勁需求與海量數據支撐,使企業快速成長並累積國際化經驗。同時,中國 AI 產業鏈的高度整合,加上充足人才儲備,助力 DeepSeek 在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上保持競爭優勢,進一步提升其全球市場份額。
我認為下一個中國模式對於全球產業巨大影響的會是半導體產業,其餘的包括智能家居產業,生物醫藥與基因編輯,新能源儲能與氫能源,以及先進製造與工業自動化。這些產業全部都屬於中國國家政策全力扶持有關,全部都符合國家利益和戰略要求。
當你理解整個邏輯後,包括明白西方國家如何看待中國模式,你可能會對投資市場有一番新的見解。
想知道更多?請繼續收看Pro版。
[15 分鐘閱讀Pro版本]
在2025年1月21日發表的《追夢投資思維Pro》中,我們探討過一個相當有趣的話題——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獨特「打法」,以及這種“中國模式”模式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們當時提出了一個問題:除了電動車產業,下一個可能遭受中國模式衝擊的全球行業會是什麼?
當時我認為,基於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成功經驗,未來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的產業是人工智能、半導體及新能源。結果,一週後DeepSeek的崛起,初步驗證了這個預期。
比亞迪的成功是最典型的例子。這家中國企業橫掃全球電動車市場,憑藉中國模式的競爭優勢,導致大量傳統車企受到重創。例如,Nissan股價在過去一年下跌了22%,福特下跌24%,BMW下跌26%,Mazda更暴跌40%。
這說明,在投資海外風險資產時,不能再用傳統公司的過去表現作為衡量標準,因為「中國模式」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改變全球競爭格局。
隨着 DeepSeek 橫空出世並在全球掀起熱潮,這不僅再次驗證了中國模式的普適性與擴展性,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這種模式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強勢崛起。這一切彷彿在告訴我們,當初看似遙不可及的預期,在 AI 時代發展速度驚人,未來一兩年內或將深刻影響全球多個領域。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中國模式在未來 1 至 2 年內對投資市場可能帶來的影響——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還是一場無法迴避的風暴?作為中產階級的中長線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這場變局?
先來回顧一下什麼是「中國模式」
上次我們以比亞迪(BYD)為例,解釋了它的成功可歸因於「中國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政策扶持、內需市場及產業鏈整合。政府透過購車補貼、稅收優惠與研發資金,大幅降低消費者購買成本,推動新能源技術突破,如刀片電池與 DM-i 超級混動技術,加速比亞迪從本土走向國際。同時,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為其提供強勁支撐,使其能夠憑藉本土優勢快速擴產,推出高性價比車型,奪下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再加上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鏈整合,比亞迪自主研發核心零部件,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
DeepSeek AI 的崛起——又一個典型的「中國模式」案例
DeepSeek AI 的崛起,再次驗證了「中國模式」的成功。與比亞迪的發展路徑相似,DeepSeek 依靠政府政策支持、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產業鏈整合,迅速在全球 AI 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 政策扶持,驅動技術突破
中國政府在 AI 領域的積極政策,為 DeepSeek 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稅收優惠、研發補貼 等政策紅利,讓企業能夠投入更多資源於技術研發,加快突破核心技術,並迅速將產品推向市場。整體不僅降低了 DeepSeek 的運營成本,還加速了它從本土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的步伐。
- 龐大內需市場,提供堅實支撐
憑藉 14 億人口的消費潛力,8億智能手機用戶生成海量數據,中國市場為 DeepSeek 提供了穩固的發展基礎。國內用戶對 AI 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使 DeepSeek 能夠快速擴大市場規模,並透過本地化產品與服務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同時,國內市場的高速增長,讓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資源。
- 產業鏈整合,打造競爭優勢
中國 AI 產業的完整供應鏈,為 DeepSeek 提供了強大的競爭優勢。而國家工程實驗室等機構培養數千名AI專家,使企業擁有足夠的人才。從 芯片製造到算法研發,全產業鏈的高度整合,使 DeepSeek 能夠在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領先地位。這種資源整合能力,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也讓 DeepSeek 在全球市場贏得更多份額。
中國模式 - 半導體面臨變局
上次我們探討了中國模式如何影響全球電動車與人工智能產業,而在未來幾年,半導體 也將受到中國模式的衝擊,甚至對全球競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
半導體是現代科技的基石,從智能手機到超級計算機,幾乎所有高科技設備都依賴高性能芯片。然而,長期以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主要由美國、歐洲和日本主導,而中國則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
- 政策與資金支持,加速技術突破
近年來,中國政府將半導體產業列為國家戰略核心,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推動產業鏈自主可控。例如,在EDA 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光刻機等關鍵技術 領域,中國企業正在迎頭趕上,逐步縮小與海外巨頭的技術差距。
國家級資金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 已投入數千億元,支持國內企業研發與量產。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技術門檻,還讓企業能夠迅速整合國內資源,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
- 內需市場強勁,助推國內企業崛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從智能手機、家電到數據中心與 AI 設備,對高性能半導體芯片的需求極為龐大。這讓國內企業能夠在本土市場迅速擴張,並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例如,在 AI 芯片領域,寒武紀、地平線 等企業已展現出與國際大廠競爭的實力。
- 技術封鎖反促進自主研發,全球格局迎來變革
美國對中國實施的技術制裁,反而成為推動中國半導體企業加快自主研發的催化劑。隨著國內企業在芯片設計、製造與封裝等關鍵技術上不斷突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爭格局也將面臨重新洗牌。
如果中國模式持續奏效,國際半導體巨頭將面臨三大挑戰:
- 成本競爭壓力上升:中國企業的規模化生產優勢,可能使海外企業在價格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 技術壟斷被打破:中國在晶片設計與製造技術的突破,將挑戰現有技術壁壘。
- 供應鏈風險增加:美國與其他國家可能需要重新調整供應鏈,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或競爭影響。
總體而言,半導體產業之所以成為中國模式影響的核心戰場,是因為它同時具備國家戰略需求、市場潛力與政策支持。隨著技術突破與生態完善,全球半導體市場將迎來一場深遠變革,對海外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重新定義競爭規則的機會。
除了半導體,我認為以下幾大產業也將在未來 2 年內受到中國模式的影響,甚至顛覆現有市場格局:
1. 智能家居產業
中國品牌正在快速崛起,挑戰海外智能家居與電子製造企業。例如,小米、華為等企業已經在全球市場推出高性價比的智能家居產品,並以 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生態圈為核心,不斷拓展市場份額。
2. 生物醫藥與基因編輯
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特別是在基因編輯(CRISPR 技術)、疫苗研發與仿製藥生產方面,逐漸形成獨特競爭優勢。未來,中國製藥企業可能會憑藉成本優勢與創新突破,在全球市場上與歐美大廠競爭。
3. 新能源儲能與氫能源 中國在新能源領域已經成為全球標桿,尤其是在電池儲能與氫能源技術方面。特別是在氫能源技術上,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全國性布局,未來極有可能挑戰現有能源產業的全球格局。
4. 先進製造與工業自動化 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工業 4.0」,並在智能製造、機器人技術與數字工廠等領域加速布局。隨著產業升級與自動化技術提升,中國的製造業將進一步擴展全球競爭力,甚至可能改變工業生產的既有生態。
|
從中國人的角度這個模式是所向披靡,從西方人的角度這是打爛飯碗的重大威脅。
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在小區裡開了一家手工麵包店,辛苦經營了十幾年,生意還不錯。突然,旁邊開了一家「中國模式」的超級麵包店——政府幫它建店,而原材料成本比你低,設備是最新的,還有無數熟客支持它。結果,它的麵包又便宜、又好吃、又大量生產,很快把你擠出了市場。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企業這麼怕「中國模式」!
外國企業擔心這樣的競爭,因為「中國模式」讓中國公司在全球競爭中佔盡優勢,主要有三個原因:
1. 政府大力扶持
在美國或歐洲,企業要靠市場競爭求生存,這是資本主義的核心;但在中國,政府會直接投資、補貼他要重點發展的關鍵產業,比如電動車、AI、半導體,而資金貸款主要來自銀行,而銀行是國家擁有的,會根據國家政策對政府重點支持行業貸款,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讓中國相關企業不用太擔心虧本,可以長期投入而不計較短期成績。比亞迪、華為、DeepSeek AI 都受益於這種模式。
2. 成本極低,價格戰兇猛
中國企業不但政府支持,還有完整的供應鏈。例如比亞迪自己生產電池、電機、芯片,比特斯拉便宜;華為的 5G 設備比西方廠商便宜 30% 以上。這讓外國企業很難競爭,因為他們的成本比中國企業高,一旦打價格戰,根本撐不住!
3. 產業鏈全面壓制
中國的產業鏈很強,從原材料到成品,很多東西都能自給自足。以前西方壟斷半導體、汽車、AI 技術,但現在中國企業一旦「技術突破 + 低價競爭」,外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就會被蠶食。例如比亞迪打敗了豐田、大眾,DeepSeek AI 開始挑戰 OpenAI。
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害怕中國模式——因為它能在短時間內改變全球競爭格局,讓原本強大的外國企業陷入生存危機。
再次強調,即使我們對美國科技企業充滿信心,相信它們將引領美國及西方國家的經濟未來,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大舉投資於個別科技股。畢竟,即便是當前納斯達克市值前十的企業,幾年後的排名仍可能大幅變動,甚至部分公司可能從榜單中消失,就連「木頭姐」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格局。因此,與其孤注一擲押注個股,不如掌握投資周期的變化,透過板塊層面的配置來適時增減投資,這樣不僅有機會獲得與強勢個股相媲美的回報,還能有效降低超過一半的風險。千萬不要重蹈覆轍,過去無數投資前輩雖然看準了板塊的趨勢,卻因為選股失誤或時機錯誤,最終遭受重大虧損的慘痛教訓。
儘管中國模式來勢洶洶,但要知道,當你影響到別人的飯碗,對方絕不可能坐以待斃。各國勢必會在貿易層面設下重重關卡,以限制中國企業的擴張。同時,中國模式雖然帶來高速發展,但背後也潛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這些問題遲早會浮現。
我們下一集再深入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