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將創新高 🚀小心科技陷阱?
29.04.2025
【5分鐘閱讀】
朋友,你有沒有想過,美股這百年來的表現,簡直是一部財富傳奇?
過去100年,它像不敗的王者,幾乎每十年就攀上新高峰!從2013年到2025年2月3日,連續十多年,年年創新高,指數累計報酬率超過200%。試想,美國投資者什麼都不用做,單靠投資指數,年均回報已達8-9%!這種亮眼表現,讓全球投資者怦然心動。
然而,最近市場氣氛卻有些不對勁。特朗普上台後推出新政,關稅政策搞亂市場,地緣政治的緊張氣氛更讓亞洲投資者捏把冷汗。
不少人開始問:美股和債市的中長線會不會出問題?中產朋友辛辛苦苦存錢投資,會否一不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些擔憂到底有沒有道理,還是只是短期的市場雜音?
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聊聊美國金融市場是否仍是全球霸主?這些挑戰究竟有多大影響?還有美股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陷阱,與您分享如何穩健投資,安心賺取屬於您的財富!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美國金融市場之所以長期主導全球,並非單靠某一個因素,而是多重結構性優勢交織而成。
根據2024年數據,美國股市總市值約占全球股市的45%,債券市場規模超過50萬億美元,占全球債券市場的近40%。此外,美國共同基金與ETF市場規模高達30萬億美元,占全球基金市場的55%。這些數字不僅反映美國金融市場的龐大體量,更彰顯其對全球資本的無與倫比的吸引力。
這種吸引力源於以下六大核心支柱,每一項都經過百年的淬煉,成為美國市場無可取代的基石:
美國金融的無可取代性
1. 資本主義基礎:財富累積的制度基因
美國自建國以來便以資本主義為立國之本,強調個人財富的創造與累積。這種制度基因不僅鼓勵企業家精神,還為投資者提供了廣闊的舞台。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尤為嚴格,稅收政策也傾向於促進資本增值。例如,美國的長期資本利得稅率(最高20%)遠低於許多發達國家的所得稅率,這直接激勵了長期投資行為。華爾街的發展史便是這一基因的縮影——從19世紀的鐵路融資到21世紀的科技IPO,美國市場始終是資本與夢想的交匯處。對比之下,絕大部分新興市場因政策不穩定或財產權保障不足,難以吸引長期資本流入,這正是美國市場的獨特優勢。
以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為例,它與其他新興市場一樣,當政策傾斜於某一行業相關行業股價就能夠飛天。然而,當政策在毫無先兆下一改,投資者可以一夜血本無歸:
- 2021年國家為了保障小孩的健康成長,一夜間禁絕所有補習行業,使大量在美國上市數以千億市值的相關行業股價「一夜歸零」;
- 中國房地產企業在過去十多年持續擴張,在2021年2022年期間政策突然修改,目的是控制房地產泡沫,增加了“三條紅線”規定,使大量房地產企業不符合政策貸款要求,結果導致大量房地產企業倒閉,大量過百億甚至過千億市值的企業股價腰斬,大量海外債券違約,投資者出現重大虧損;
- 2021年互聯網整改,大量互聯網相關股票由歷史高位在不到一年下跌了一半以上。
這些都是符合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政策修改,站在人民的角度絕對拍爛手掌,也是政府應該要做的;然而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大部份政策修改是沒有先兆的,一般投資者根本無法預計,這些血淚教訓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 2021年8月新聞報道
2. 市場導向:高效配置資源的引擎
美國金融市場以市場機制為核心,通過自由競爭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股票、債券、衍生品等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讓資本流向最具潛力的企業與行業。以納斯達克為例,其高效的上市機制為科技初創企業提供了快速融資的渠道,例如特斯拉在2010年IPO時市值僅17億美元,卻在十年後成長為萬億美元級別的巨頭。這種市場導向的資源配置不僅加速企業成長,也為投資者創造了巨大回報。美國市場有這一特質,使其成為全球資本的首選目的地。
3. 風險與回報的平衡:多元化的投資選擇
美國市場擅長為投資者提供風險與回報的平衡選擇。無論是追求穩健收益的債券投資者,還是尋求高增長的風險資本家,都能在美國市場找到合適的工具。例如,美國國債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2024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為4.2%,為養老基金等保守型投資者提供了穩定回報。與此同時,高風險高回報的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市場也極為發達,2023年美國風險投資總額達1700億美元,占全球的60%。這種多元化的生態系統,讓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都能找到立足之地,從而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
【媒體過度解讀近期美國國庫債券的波動】
另外順帶一提,全球90%的媒體過度解讀一兩個星期前,特朗普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期間,10年期和3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的波動。這些朋友看來根本沒有細心研究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債券的走勢,只用最近一個星期的走勢便判斷美國債券出現核心危機。
事實上,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嘯恐慌最不知所措的4月至6月及2009年1月至6月,10年期息率也曾由3.3%急升到4.3%及由2%急升到4%,難道往後美債就不再受歡迎?
事實上較長期債券如10年及30年的短期走勢因素眾多,一兩個星期的走勢不能完全以對債券長期信心是否出現下跌作為判斷。根據歷史,如果危機或相關問題源於美國,美元和債券的走勢短期會像其他國家一樣,會受到本國的形勢影響,在那短期間就不會發揮避險功能。同樣,美元在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出現恐慌的時候,也是從77大幅下跌至70,然後橫行一段時間才出現反彈,難道2008年後美金不再受歡迎?
作為中長線投資者必須明白,只要把美國國庫債券持有到期就不會有虧損,波動的只是二手價格。若目標是投資二手價格穩定的債券,可選擇投資一年到兩年內到期的美國國庫債券,1000美元就有交易。巴菲特幾乎把所有現金買入短期的美國國庫債券,因為這些正是保本,二手價格穩定,又有4%年息的避險工具。
4. 創新與效率:科技與金融的雙輪驅動
創新是美國金融市場的靈魂,無論是技術突破還是金融工具的迭代,都不斷提升市場效率。美國不僅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領軍者,其金融市場也持續推出新產品以滿足投資者需求。例如,ETF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投資格局,截至2025年,美國ETF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美元,提供了從行業指數到主題投資的豐富選擇。此外,金融科技的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使普通投資者也能參與市場。這種創新文化確保美國市場始終走在全球前列,吸引了大量尋求高效率投資渠道的資金。
如以高端晶片科技領域為例,儘管華為將於5月推出等同於Nvidia 輝達H100 這款早已被美國禁運的高端晶片,這肯定有助於應對美國科技的圍堵,這是中國自主研發芯片的大突破,可喜可賀。然而,輝達在一年前已經宣布推出全球最快最高效能算力GB200 Grace Blackwell Superchip 晶片,效能是 H100 的40倍。這正引證美國在相關領域領先全球的事實。在人工智能領域上,晶片的算力及效能基本代表了一切。
⬆️2024年宣布輝達推出效能比H 100高40倍的GB200 Grace Blackwell Superchip晶片
5. 法規與監管:公平與穩定的基石
美國金融市場的法律框架與監管體系為投資者提供了信心。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聯邦儲備系統的嚴格監管,確保市場的透明性與公平性。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大幅降低了系統性風險。同時,美國的司法系統對欺詐行為零容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以安然醜聞為例,涉事高管被迅速追責,市場秩序得以恢復。這種穩定而透明的環境,這是美國吸引長期資本的關鍵。
6. 全球化:資本流動的國際樞紐
美國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視野,使其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中心。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確保美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2024年,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的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占美國市場的30%。此外,美國企業的跨國運營能力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的全球影響力。例如,蘋果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20億活躍設備,其收入的60%來自海外市場。這種全球化特性使美國市場能夠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並將其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 2024年美國是全球最大股票市場,遠遠拋離其他對手。
這六大支柱共同構成了美國金融市場的競爭力,使其在全球範圍內無人能敵。即使特朗普的政策引發短期波動,也無法動搖這些結構性優勢。正如歷史所示,無論是2008年金融危機還是2020年疫情衝擊,美國市場總能迅速恢復並再創新高。這並非偶然,而是其制度與文化的深層韌性使然。
特朗普政策:短期噪音還是長期威脅?
自特朗普於2025年初上台以來,其關稅政策與對聯儲局的公開評論引發市場廣泛關注。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基礎關稅,隨後市場劇烈震盪,全球股市市值一度蒸發10萬億美元。部分投資者擔憂,這些政策將推高通脹、削弱企業盈利能力,甚至威脅聯儲局的獨立性,從而動搖美國金融市場的長期吸引力。此外,特朗普與盟友國家的貿易摩擦,以及對科技行業的監管表態,也讓市場瀰漫不確定性。
⬆️ 特朗普挑起貿易爭端
然而,這些擔憂是否被過分放大?
從歷史脈絡看,特朗普的政策並非無跡可尋。他在2024年大選中以“讓美國再次強大”為核心訴求,贏得廣泛選民支持。其關稅政策、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對內投資的強調,均是選民授權的延續。美國的民主機制確保政策方向最終反映民意。若特朗普的政策偏離公眾利益,共和领帶共和黨可能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面臨壓力,政策也將隨之調整。反之,若其措施確實提升美國經濟實力,選民的支持將延續這些政策。這種自我糾錯機制,正是美國政治與經濟體系的獨特優勢。
⬆️ 特朗普多次批評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減息太慢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政策影響多屬短期範疇。例如,關稅可能推高進口成本,但美國企業已開始調整供應鏈,轉向國內生產或多元化進口來源。
最近,特朗普多次公開抨擊聯儲局主席,引發市場對聯儲局的獨立性的質疑。沒有理解美國議息機制的朋友很容易被媒體誤導,誤會特朗普只要炒掉聯儲局主席就能夠控制利率走勢,隻手遮天。事實上,聯儲局的制度框架與歷史慣例使其難以被單方面操控。資本主義為核心的美國,關於錢銀的機制差不多是全球最穩妥的,哪會這樣兒戲?(關於美國的貨幣政策制定,上一篇文章已有詳細分享,即使特朗普把聯儲局主席革職,他也無從插手)
只要美國繼續以資本主義為立國之本,它仍將是全球對資本最友好的市場,而美股屢創新高正是其核心機制的體現。作為中產投資者,我們的目標是把握美股中長期持續上漲的趨勢——這是每個人都能分享的紅利——並力爭透過長期驗證成功的簡單策略,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這即是僅需比一般對投資一竅不通,沒有受過投資教育(只長期持有)的美國普羅大眾投資者稍勝一籌,投資年回報已能達到持續雙位數字水平,其難度真不高。
必須緊記,我們切勿將資金投入過去幾十年大多數人長期虧損的市場。在這些市場,即使你遠比他人出色,你的實際回報仍可能為負數。要在這些市場獲得豐厚回報,對於一般忙於工作的中產朋友而言,難度等同於向後翻騰九週半,還要來一個抱膝落水無水花,難囉!
科技股的前景與隱憂
儘管美國金融市場的長期吸引力無可置疑,投資者仍需警惕一個顯著風險:美股對科技股的過度依賴。2023年以來,美股漲幅高度集中於所謂的“七巨頭”(如NVIDIA、蘋果、微軟等),其市值占標普500的比重超過32%,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這種集中度令人聯想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夕,當時市場同樣過分倚重少數科技龍頭。
科技股的吸引力無疑源於其創新潛力與盈利能力。人工智能(AI)的爆發式發展尤為關鍵。自2022年ChatGPT問世以來,AI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加速,帶動相關企業股價飆升。以NVIDIA為例,其顯示卡作為AI訓練的核心硬件,市值在2024年一度突破3萬億美元。
然而,科技的快速迭代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例如,DeepSeek等新興AI模型的出現,顯示新一代AI技術可基於現有基礎快速開發,挑戰原有領先者的地位。更令人震驚的是,硬體需求也在轉變。一年前,運行大型AI模型需要數十萬美元的NVIDIA顯示卡集群;如今,一台售價約4000港幣的Mac mini已能運行基礎AI模型,而3萬港幣的Mac Studio足以應對更複雜任務。
⬆️CHATGPT 在2022年正式推出前的開發過程
這些變化揭示了一個真相:個別科技股的領先地位並非永恆。歷史上,諸如黑莓、雅虎等曾經的科技巨頭,均因技術迭代而迅速沒落。投資者若過分押注單一企業或行業,將面臨估值崩塌的風險。
分散投資:穩健致富的關鍵
面對科技股的潛在陷阱,投資者應如何應對?我們除了根據投資周期進行美股及不同板塊的投資外,任何時候必須做到分散投資,而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無疑是最佳工具之一。
為什麼分散投資如此重要?作為中產階層,絕大多數投資者無法全職研究市場動態。一家公司可能因財報不及預期、技術被顛覆或管理失誤而瞬間崩盤。若投資組合僅持有10隻股票,任何一隻的暴跌都可能重創整體回報。若投資超過20隻股票,你何來時間逐隻研究及長期細心跟進?難道您不用進修,加班,照顧孩子,照顧家庭,享受生活?
我們要明白,投資並非追求最高回報的競賽,而是尋找最適合自身需求的策略。對於尋求長期財富累積的投資者,穩健性遠比短期暴利更重要。ETF不僅提供分散化的保護,還能讓投資者專注於本職工作與生活,而無需時刻盯盤。當然,選擇ETF時也需謹慎。例如,專注科技股的ETF(如Invesco QQQ)可能放大行業風險及回報,而廣泛市場ETF(如Vanguard VOO)則更具抗震能力但降低高回報的機會,當中絕非瞌埋眼就買,銀行介紹什麼照單全收。
堅守長期視野,謹慎應對風險
美國金融市場的長期吸引力,源於其資本友好、文化創新與制度穩健的獨特結合。特朗普的政策與地緣政治的噪音,雖引發短期波動,卻難以撼動這些核心優勢。歷史證明,美國市場總能在危機中找到新的增長動力。然而,投資者必須警惕科技股集中度的風險。科技的快速迭代意味著今日的龍頭可能明日即被取代,過分押注單一企業無異於刀尖起舞。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