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抽水🤔股市玩完?
25.03.2025
【5分鐘閱讀】
「你永遠無法預測市場,但你可以做好準備。」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當港股從谷底反彈60%來到25,000點,卻突然被小米和比亞迪的900億港元集資潮潑了冷水時,你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對勁?市場熱得發燙,兩大龍頭卻在高位伸手,這是什麼操作?是企業準備大幹一場,還是牛市暗藏危機?
回想2021年,恒指從23,000點衝到31,000點,大家喊「唔買就走寶」,結果呢?過山車下來,多少人欲哭無淚。如今歷史會不會重演?小米折讓6.3%配股,比亞迪一個月前也來了一手類似操作,財報明明現金流穩健,為什麼不借錢反而選高成本供股?管理層是想鎖利潤,還是看到什麼我們沒看到的風險?
市場熱情高漲時融資不奇怪,但這時機選得太巧妙了吧?就像宴會高潮時主人突然問賓客借錢,是要擴大派對還是準備散場?還有,這900億說是搞研發、擴海外,聽起來很美,但具體幹什麼?大股東套現還是真有大計劃?薄利多銷的小米和比亞迪,內部資金不夠燒嗎?為什麼國際巨頭像蘋果、Tesla很少伸手,中國龍頭卻頻頻集資,這背後藏著什麼秘密?
更別提全球局勢了。貿易戰升溫、關稅加碼,比亞迪的電動車和小米的硬件賣出去還順利嗎?他們是不是在為未來的硬仗囤錢?恒指市盈率14倍,算高還是低?牛市中段還是末段?過往美團集資後,快手IPO就炸了,這次會不會又是個警鐘?
這波操作,究竟是機會還是陷阱?投資者該進場還是撤退?你覺得這場盛宴,還能吃多久?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你永遠無法預測市場,但你可以做好準備。」
當港股看似擺脫低迷、重現生機時,這句話更顯得意味深長。
2025年3月24日,恒生指數已從2023年10月的15,000點低谷攀升至25,000點附近,短短1年多漲幅超過60%,市場一片歡騰。然而,就在此刻,小米集團(01810.HK)與比亞迪(1211.HK)這兩大龍頭企業卻前後腳配股集資,總額接近900億港元。這讓人忍不住警醒:這是企業蓄勢待發的訊號,還是牛市暗藏危機的警鐘?
⬆️ 恆生指數2024年2月至2025年3月升幅達+65%
回想2021年初,恒指從23,000點飆至31,000點,大眾高喊「唔買就走寶」,結果一兩年後跌回15,000點,多少投資者嘗盡過山車滋味。如今歷史彷彿重演,小米與比亞迪在高位伸手,這背後的市場密碼,值得我們投資人細細探究。
究竟這一切,是風險,還是機遇?
集資時機:熱潮背後的玄機
自2023年10月底以來,港股在多重利好推動下展現強勢反彈動力,恒指從15,000點升至25,000點,市場信心滿滿。正是在這熱烈氣氛中,小米與比亞迪選擇集資,時機耐人尋味。
過往經驗顯示,市場熱絡時往往是企業融資的絕佳時機,就像宴會達到高潮時賓客絡繹不絕,主人趁勢籌款總能事半功倍。歷史多次說明,當股市周期進入中至尾段時,先是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抓住機會融資,隨後就會連盈利能力較弱、質素較差的企業也紛紛向股東伸手要錢。2019年11月,恒生指數約為28,000點,“唔等錢使”的阿里巴巴成功集資逾千億港元;
⬆️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第二上市
到了2020年12月,小米通過配售籌得約300億,市場當時正處於飆升的中段;再到2021年3至4月,恒生指數突破30,000點大關,屬於整個大升市的尾段,財務狀況較脆弱的企業也接連趁高位集資套現:當時依然是大額燒錢的美團(3690.HK)在股價高點配售新股,連同可換股債券籌得700億港元;快手科技以480億港元的融資額,成為2021年上半年最大規模的IPO;緊隨其後的是京東物流(230億港元)和百度(239億港元,完成香港二次上市);最後,嗶哩嗶哩也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香港上市。隨後2021年下半年至2024年初的市場大調整令人觸目驚心,很多股票跌到無影。
⬆️ 在2020年12月小米及2021年3月美團配股報導。
到了現在,小米配售價較收市價折讓6.3%,比亞迪在一個多月前也採用類似的配售方式,而兩家財報顯示現金流穩健,卻仍選高成本的供股,難道管理層認為股價已超出合理水平,想鎖定利潤、降低風險?
有人會問,哪裡是高成本融資?問股東“攞錢”,最後不用還,又不用給利息,不是最低的融資成本嗎?這是一般大眾的看法。但在專業投資人的思維中絕非如此。
從投資學的角度看,供股的成本很高,相較之下借錢(債務融資)在正常情況下通常更划算。為什麼?
假設你想開一間小咖啡店,成本要100萬港元。你有兩個選擇:
一是找朋友集資,每人入股20萬,湊夠100萬,但他們會要求每年分紅10%,也就是每人2萬,總共10萬。這分紅會隨着公司賺越多錢而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分紅將持續永遠;
二是向銀行借100萬,年息5%,每年只需付5萬利息。借錢成本低一半,而且咖啡店全歸你,利潤除了利息全是你的,朋友不會分走一杯羹。當你還清款項,利息就不需再付。
對上市企業也一樣,小米與比亞迪若發債,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2.1%,以它們的信譽,借錢成本可能4-5%,遠低於供股需給股東10-15%的回報預期。更重要的是,借錢不稀釋股權,現有股東的股份不會被攤薄,未來公司賺錢時每股分紅不會縮水。
舉個更貼身的例子,假設你持有小米股票,小米供股集資,發新股一定有折讓,你的股票市值立刻下跌;同時發行新股攤薄股權,你持股比例下降,如沒有份供股,權益會縮水,未來分紅比例也減少。但若小米借錢,股權不變,假設利潤不降,你的市值保得住,甚至隨公司成長而增值。
這就是為什麼金融學認為,若企業有能力借錢,債務融資對股東更有利。然而,小米與比亞迪財務狀況相當好的公司,偏偏選供股,或許正是因為市場太熱,股價高企,借錢不如趁機多籌點現金;也可能是管理層預見未來風險,想在高位套現部分價值。這不禁令人推測,市場是否已步入上升週期中段,甚至更靠後?
恒指市盈率目前約13.8-14倍,雖未達2021年的18倍狂熱,但優質企業集資潮已敲響警鐘。過往牛市中段,高質素的公司會趁機融資備戰未來,但到末段,質素較差的公司才搭順風車。2021年美團集資後,快手(1024.HK)IPO便是前奏,隨後市場崩跌。這場盛宴會否接近尾聲,投資者需保持警惕。
⬆️ 在2025年3月中國國庫債券回報率跌至1.88%。
供股集資,薄利多銷的宿命
小米與比亞迪的成功,離不開「薄利多銷」的生存法則。小米2024年淨利潤率僅7.4%,遠低於蘋果的24.3%;比亞迪為5.2%,不及特斯拉的17.9%。
財報顯示,小米和比亞迪新能源車整體靠規模撐起利潤。在中國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較低價搶市場一直是王道。此次比亞迪集資433.83億港元,稱用於研發與海外擴張;小米425億港元則聚焦業務擴張與科技投入。這反映出儘管堪稱全國乃至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頂尖中國企業,在薄利模式下,內部現金流難以長期充分滿足及支撐野心,企業不得不向市場伸手。
對比海外巨頭,差距更顯著。美股的Google、蘋果、Tesla即使在2024年標普500屢創新高時,也極少配售新股。Tesla 2020年底集資50億美元後,靠25%高毛利和2024年三季度300億美元現金流穩坐釣魚台。為什麼它們不常伸手?因為高利潤讓內部資金充裕,不像中國企業因低利潤結構而患上「融資依賴症」。
小米與比亞迪有能力高位集資,或是為下一輪競爭儲備彈藥,但也暴露了中國模式的脆弱性。試想,若不是小米,而是其他中國企業,利潤更薄,長期研發資金從哪來?比亞迪若與特斯拉的價格戰已開打,其他品牌的擴廠資金又靠什麼?
這對中小企更是警訊。在巨頭低價絞殺下,2024年中國手機市場中小品牌份額僅剩10%,大部分被小米、華為吞噬。中小企若模仿薄利多銷,資金鏈跟不上,更難生存;要麼靠創新在細分市場突圍,要麼只能退出舞台。除了家電汽車外的產業,中國模式的獨特性,既是優勢,也是隱患。
因此,中國政府的傾斜政策就至關重要。若政策突然修正或改道,相關行業將如同中國房地產在過去兩三年一樣,對投資者而言宛如超級海嘯。強如當年屬於「冇得輸」系列的碧桂園、世茂、富力、恆大、萬科,皆全軍覆沒。這就是巨大風險。
投資解讀:機會還是陷阱?
小米與比亞迪的集資,既有積極信號,也有隱憂。比亞迪強調海外發展,小米聚焦科技提升,顯示管理層對前景的信心。比亞迪若進軍歐美電動車市場,或許能挑戰特斯拉;小米若研發突破,可能在智能生態圈再下一城。但資金用途僅泛泛提及「研發」「擴張」,未見具體項目,難免讓人懷疑是大股東高位套現作重大的未雨綢繆。
更深一層看,這次集資還有另一目的:應對未來全球貿易環境的惡化。假設美國實施更嚴格的貿易限制,比如加徵關稅或技術封鎖,繼而引發全球經濟陷入風險,比亞迪的電動車出口和小米的海外硬件銷售將面臨重創。在這種前景下,企業可能預見一段難捱日子,盈利能力或進入防守階段,因此不惜高成本集資,盡量籌多點現金做緩衝。
⬆️ 特朗普宣布2025年4月2日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措施。
這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挑戰,而是全球經營環境的普遍趨勢。2025年的金融市場波動性可能加劇,地緣政治緊張、通脹壓力、供應鏈斷裂,都讓企業如履薄冰。小米與比亞迪的高位集資,或許是管理層對未來悲觀的預判:趁現在市場還熱,多拿點錢,哪怕成本高,也好過未來無錢可籌。這也提醒我們,不能對前景太樂觀。
面對當前局面,專業投資者一般會保持清醒頭腦。分散風險是關鍵。港股雖熱,但別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最多15-20%,全球資產配置永遠是王道。
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說,美國科技股在2023-2024年創下奇蹟,而中國的科技股奇蹟流程只需60%或更短的時間。對我而言,最穩妥的中港股票投資就是符合習主席倡議的中國金融價值觀的中特股2.0企業,而AI科技股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比例不能多,只能當作中線投資項目。到這一刻,我依然認為,中港股票沒有一隻是屬於“瞌埋眼,然後放進床下底”作長線投資的工具。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