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GE掀風暴🌪️美國經濟翻天?
25.2.2025
【5分鐘閱讀】
砍掉1萬億美元開支,美國經濟會否瞬間翻車?
特朗普2025年重掌白宮,聯手「效率狂人」馬斯克推出的「政府效率部」(DOGE),正以雷霆之勢席捲全美各個政府部門。一個月內,國際開發署(USAID)資金被凍,70億美元合同取消,9,500名聯邦員工失業。這場改革短期或拖累GDP,股市震盪在所難免;但長遠看,卻可能讓美國競爭力浴火重生。以下幾點帶你窺探究竟!
DOGE是什麼?效率革命初露鋒芒
DOGE,全名「美國政府效率部服務臨時組織」,由馬斯克領軍,目標在2026年前讓政府瘦身。從2024財年6.75萬億美元開支中砍1萬億,救36萬億美元國債危機,靠AI揪浪費、裁冗員,活脫脫是馬斯克在特斯拉、SpaceX的翻版。真能成事?未來數據說話。
短期衝擊:經濟減速+通脹暗湧
國民生產總值(即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計算公式(消費 +投資+政府開支+ 淨出入口)很清楚:政府支出(G)一減,經濟就抖。以2024年GDP 29萬億美元計,1萬億削減砍掉3.4%,消費力蒸發196億美元,零售業或損失810億美元。特朗普關稅再火上澆油——橄欖油從20美元漲到25美元,通脹蠢動。列根1981年削支曾讓股市跌三成,這次呢?
長線紅利:繁榮曙光在前?
DOGE若成,政府效率飛升,納稅人鬆綁,關稅拉動製造業增3000億美元,重現列根時代黃金十年——標普500飆200%。
但這條路穩不穩?變數何在?
短期股市會崩嗎?長線繁榮靠譜不?歐洲再睡下去會出局嗎?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DOGE削萬億美元,美國經濟要翻天覆地?
特朗普2024年重掌白宮,聯手「效率教主」馬斯克推出的「政府效率部」(DOGE),連日來轟動全球媒體,香港中產想必早已耳熟能詳。
這場削支大計號稱要砍掉萬億美元開支,有人預測美國經濟即將「大地震」,有人卻看好它重塑繁榮新局。作為關心財富保值增值的你,這波風暴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本文將直擊DOGE的核心目標,拆解它對美國經濟的短線衝擊與長線紅利,並對照列根1981年的財政革命,帶你看透這場「經濟豪賭」的勝算與風險。
什麼是DOGE?
「政府效率部」不是你想像中的政府常設部門,而是特朗普一句行政命令催生的「效率特攻隊」——全名「美國政府效率部服務臨時組織」(U.S. DOGE Service Temporary Organization)。它手握跨部門數據調取大權,目標狠砍開支、精簡官僚、提升效率,直指「讓政府再次偉大」。這名字靈感竟來自馬斯克鍾愛的迷因「狗狗幣」(Dogecoin),誓要在2026年美國獨立250週年前交出成績單。
DOGE的誕生,說白了,就是特朗普和馬斯克對美國政府「肥腫症」的宣戰。特朗普競選時炮轟聯邦支出臃腫,2024財年高達6.75萬億美元,其中每年2360億美元竟是「不當支付」——錢花錯了地方!馬斯克更放言要砍至少1萬億(以上)美元,稱這是救美國36萬億美元國債的唯一出路。這背後,是馬斯克在特斯拉和SpaceX練就的效率魔法,撞上特朗普「商人治國」的野心,準備掀起一場政府大瘦身。你以為只是說說?這對黃金搭檔可是玩真的!
絕不是說笑
最近一個月,DOGE已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資金,終止了1,125份聯邦合同,聲稱節省了70億美元,約有9,500名聯邦雇員被解僱,主要針對工作時間在一到兩年的試用期員工,展現雷厲風行的改革決心。
這與馬斯克在Tesla裁員10%、SpaceX壓縮火箭成本至千分之一、Twitter砍半人力的手法如出一轍——快狠準,效率至上。
DOGE甚至獲取財政部數據權限,試圖用AI揪出浪費,目標直指削減1萬億美元開支,解決36萬億美元國債持續性的問題。馬斯克放言每周工作120小時,團隊誓在2026年前交成績單。
這對搭檔的野心遠超口號。馬斯克將特斯拉起死回生、SpaceX送上太空的效率魔法帶進政府,特朗普則借其「商人治國」理念推動瘦身。雖然裁員引發抗議、數據訪問遭訴訟阻撓,他們仍堅持「短期陣痛換長期繁榮」的路徑,與Tesla、SpaceX的成功軌跡異曲同工。成效雖未全顯,但這場「效率風暴」可能開始撼動美國經濟。
短期可能的衝擊
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公式之一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淨出口(NX)。政府支出(G)作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若DOGE大幅削減政府開支,短期內可能導致GDP增長放緩。
以2024年美國GDP約29萬億美元為基準,假設削減全部反映在GDP中,若削減1萬億美元,就相當於GDP的3.4%;只達目標50%,相當於GDP的1.7%;只達目標33%,1.1%。儘管實際影響會放大或縮減,由於美國經濟增長一般都在1.5%-2.5%,因此無論如何這將極大可能在初期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消費與企業盈利的連鎖反應
DOGE計劃的衝擊將從公共服務縮減開始,可能裁撤更多公職人員,例如教育局、國際開發署(USAID)等機構,並削減醫療補助(Medicaid)等項目,這不僅直接減少政府採購與補貼,還會拖累相關行業的收入。與此同時,聯邦僱員裁員與福利削減將令家庭可支配收入縮水,消費市場隨之萎縮;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2023年聯邦政府僱員約280萬人,若裁員10%(28萬人),以每人年收入7萬美元計,總消費力將減少約196億美元。消費需求的下降進一步傳導至企業盈利,零售與製造業首當其衝——以2023年美國零售銷售總額8.1萬億美元為例,若消費下滑1%,企業收入將損失810億美元,利潤率也可能因此收縮,經濟鏈條上的壓力可見一斑。
列根1981-85年大幅削減開支
1981年,列根上台時,美國面臨高通脹(1979年達13.5%)與經濟停滯。他削減政府預算, 1982-1985年累積減少開支4,960億美元,占同期GDP年均1.8%,失業率於1982年攀升至10.8%,經濟增長由1981年的2.5% 下跌至1982年-1.8%,期間股票曾下跌三成。
特朗普關稅加劇通脹壓力
特朗普一步一步增加關稅會影響美國人生活成本的每一個環節,令初期通脹埋下了反彈動力。正如我在三個月前分享過,其影響通過四個途徑逐步顯現,環環相扣:
首先,成本轉嫁成為首要推手。進口商面對外國商品加徵的關稅成本,鮮少獨自吞下苦果,而是將這筆額外支出轉嫁至消費者身上。以一瓶從義大利進口的高級橄欖油為例,原價20美元,若加徵25%關稅,進口商需多付5美元稅款。為保利潤,他們將售價調至25美元,消費者掏腰包時只能無奈接受這份「關稅紅利」。
其次,競爭減少悄然推高價格。關稅抬升進口商品成本,使美國本土產品相對便宜,卻也削弱市場競爭壓力。本土企業趁勢抬價,消費者選擇受限。例如,市場上原本有一款亞洲品牌手機,因價格優勢佔據六成份額,售價600美元;加徵20%關稅後,價格飆至720美元。美國本地品牌見競爭減弱,不僅不降價,反而從700美元漲至750美元,消費者只能在高價中「二選一」。
第三,工資上漲形成連鎖反應。商品價格因關稅攀升,生活成本隨之加重,工人為維持生計紛紛要求加薪。試想一位餐廳服務員,月薪原為3000美元,但食品與日用品價格飆升,他不得不向老闆爭取3300美元薪資。餐廳為應對人力成本上漲,將漢堡套餐價格從10美元調至11美元,顧客結帳時只能多掏腰包。
最後,零售商趁機漲價更添通脹火種。部分商家以關稅為幌子,大幅調價謀取暴利。例如,一家服裝店進口面料成本因關稅僅增5%,每件T恤成本從20美元升至21美元。但商家卻借機將售價從50美元猛漲至60美元,遠超成本增幅。消費者雖心有不甘,卻在市場普遍漲價的洪流中無處可逃。
2022年股市情景重現?
若經濟減速與通脹上升並存,就會觸發投資者對滯脹的擔憂,而滯脹正正就是2022年市場動盪的原因。當年經濟增長從疫情後的高峰大幅減速(儘管沒有進入衰退),結合高通脹(峰值9.1%)讓聯儲局大幅加息,導致標普500下跌約19%,納斯達克跌幅超33%。DOGE削支與關稅通脹的雙重壓力,可能令企業盈利預期惡化,股市波動加劇。
↑ 最近五個月通脹開始有持續上升勢頭
↑ 2022年股市大跌
中長期願景:短痛鋪就繁榮坦途
即便短期亂象難避,DOGE與特朗普政策的深謀遠慮旨在重塑美國經濟,點燃效率與競爭力的雙引擎,帶領國家走向中長期輝煌。
DOGE的效率革命
DOGE的核心使命是以最少的資源換取最大的成果,遠非列根時代單純減支的老套路。馬斯克操刀的計劃氣勢如虹:
首先,技術驅動效率成為殺手鐧,AI與大數據將聯邦採購流程大洗牌——2023年採購成本高達6000億美元,若能精簡10%,600億美元就能「解鎖」用於他途;
其次,裁撤冗餘機構毫不手軟,像教育局這樣功能重疊的部門將被砍掉,權力下放州政府,行政開支應聲縮減,列根時代類似手術就曾讓部門效率飆升15%
最後,減少浪費直擊痛點,每年2360億美元的「不當支付」若砍半,數千億美元的累計節省足以鬆綁財政枷鎖。
這些舉措將讓政府瘦身成功,納稅人少掏腰包,公共服務卻更物超所值。看看世界銀行數據吧,效率領先的新加坡人均GDP增長長期傲視群雄,美國若跟上這步伐,經濟潛力還怕釋放不出來?
關稅政策的长遠紅利
特朗普的關稅大旗則為本土經濟插上翅膀,吸引投資與就業回流。以製造業為例,2023年這塊蛋糕占GDP約11%(3萬億美元),若關稅刺激產能增長10%,3000億美元的經濟紅利外加數十萬就業崗位將從天而降。回想列根當年對日本汽車設限,逼得日企紛紛赴美建廠,1980年代末製造業就業猛增5%。長遠看,供應鏈獨立性提升,對外依賴減弱,美國經濟韌性將如鋼鐵般堅不可摧,經濟增長潛力大幅提升。
美國股市走勢與經濟增長潛力在過去50年唇齒相依,當中蘊藏着中長線投資者能否大幅跑贏市場的核心智慧,不少對沖基金視之為長期制勝的風向標。將來有機會再繼續詳談這一點。
列根時代的繁榮啟示
列根1982-1985年的削支雖讓經濟短暫咳嗽,但減稅與去監管的妙手回春,催生了1983-1990年的黃金歲月。GDP年均增長3.5%,失業率跌至5.5%,標普500從1982年谷底狂飆200%至1990年。若DOGE能重演效率奇蹟,搭上關稅引來的投資熱潮,美國經濟何愁不重現盛世,股市中長期破頂還不是指日可待?
短線風浪藏長線曙光
DOGE與特朗普聯手祭出的這招組合拳,堪稱一場扣人心弦的豪賭。短期內,削減1萬億美元開支恐怕讓GDP增長硬生生跌掉1-2%,關稅掀起的通脹更可能讓消費者和企業短期痛苦,股市震盪自然難以倖免。
然而,目光放遠,效率的飛躍與投資的回流將如強心劑般喚醒美國經濟,助其重登全球競爭巔峰。正如列根當年以短痛換來十餘年繁榮,這場風暴平息後,美國或將開啟新的輝煌篇章,唯有如此,方能穩坐領跑寶座,避免被中國後來居上。
想到這裡,心中不禁一問:歐洲兄弟何時才能驚醒?若再不睜眼,依舊悠哉自若、慢人半拍,恐怕將來難逃被世界高速巨輪碾碎的命運,在洶湧大潮中煙消雲散。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