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萬億湧入,誰最受惠?
2025年1月24日
[5 分鐘閱讀版本]
昨天中國政府宣布將利用保險公司每年獲得的部分保險金等資金注入A股市場,估計超過1萬億元。
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但這股資金潮對於普通投資者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中特股2.0」或許能為我們揭示答案。然而,這背後涉及的邏輯並非僅僅是「買入就賺」,而是牽涉到一場關於價值觀與投資方法的較量。
中國與海外的投資價值觀差異
投資中特股2.0的核心在於理解中國和海外資金對於「價值」的不同判斷。在海外市場,特別是美國,投資者通常依靠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未來盈利能力以及市場競爭力來衡量價值。像蘋果或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因其創新能力和市場壟斷地位而獲得高估值。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認為,企業價值來自於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然而在中國,投資的價值邏輯往往圍繞政策導向展開。國內資本市場有著嚴格的外匯管制,資金選擇性受限,投資者更關注的是企業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方向以及穩定派息能力。例如,中國石油(0857)儘管增長緩慢,但由於其戰略地位和穩定分紅,仍然吸引了大量內地資金。
這種根本性的分歧讓中特股2.0脫穎而出,因為它不僅符合中國政策的長遠規劃,也提供了穩定的回報預期。在去年一年,中特股的表現已經顯示了這種政策支持的威力。恒生指數的全年回報僅為+27%,而中特股的平均回報高達+60%。這不是市場的偶然現象,而是政策明確指引資金流向的結果。
在2023年的「中特股1.0」階段,市場更多是靠消息面和炒作支撐。然而,正如去年一月連發3篇文章說所,隨著習主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理念,中特股2.0不再僅僅是投機炒作,而是被納入國家長遠發展的框架中。
它的核心特徵包括:
1. 高派息與穩定性:這些企業通常是國企或央企,具有穩健的盈利能力和分紅策略。
2. 政策背書:它們與國家政策高度協調,政策支持進一步降低了投資風險。
3. 吸引內地長期資金: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等資金池逐步傾向於這些股票。
港股的機遇與挑戰
雖然這次政策主要針對A股市場,但港股中特股板塊將同步受益。內地資金的跨境流動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海外資金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減弱。例如,內地投資者更傾向於選擇高派息的中資股,而非以增長為核心的其他板塊,這與傳統的港股生態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理解這種價值觀的轉變非常關鍵。僅僅依靠傳統的海外估值方法,可能無法正確衡量港股中特股的潛力。
啟示:政策紅利下的投資邏輯
簡單來說,內地資金對於中特股的推動作用,建立在一種穩健與政策協調的價值觀上。
為何政策支持的紅利仍有持續空間?
中國市場價值觀的核心邏輯如何塑造未來?
過去一年,中特股2.0帶來了實打實的回報,但未來的市場機遇是否能持續?
想知道更多?請繼續收看Pro版。
[15 分鐘閱讀Pro版本]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呼之欲出 - 中特股2.0。
看到答案後,有些大眾可能會立即衝入股票市場買貨,以為這樣就能分一杯羹。可是,這樣真的能讓他們賺到真回報嗎?
我記得六七年前親眼見過一件事,有個朋友親自問一位傳奇金融人物拿了一份當時的持倉清單,朋友感激涕零,馬上照抄買入,信心十足地以為自己穩賺無疑。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他輸到一敗塗地,最後斬倉收場,損失慘重。諷刺的是,那份清單裡的股票到最後實際上是賺大錢的。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其實好簡單——投資從來不是只靠「知道答案」就可以,而是要明白背後的邏輯和變化的本質。世界每天都在變,那些影響投資結果的因素也會隨之而改。如果你只是看表面,照單全收,但不去了解為什麼這些股票會被選中、這些因素是否足夠支持投資邏輯,或者相關風險是不是適合你,投資額是否符合你的長遠配置等,再加上對未來可能的變化沒有足夠的認知,投資最終只會輸得很慘。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昨日舉行了一場罕見的新聞發布會,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等財金部門聯合出席,並在A股開盤前公布多項重大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是為市場注入長期資金,進一步提升A股的穩定性與吸引力。根據發布內容,從2025年起,大型國有保險公司每年新增保費的30%將用於投資A股,這將帶來數千億元的穩定資金。同時,第二批保險資金的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規模將不低於1,000億元,並於2025年上半年落實,後續還將進一步擴大。此外,未來三年內,公募基金每年的A股持倉流通市值也將至少增長10%。據券商測算,這些舉措可為A股市場帶來約1萬億元的增量資金,穩定市場的同時,將對投資者信心產生顯著提升。
儘管這部份主要牽涉A股, 然而港股和A股受互聯互通的影響,兩者走勢關係極高。如A股受惠,在港中資股也會同步受影響。
在2024年1月,我提出了「中特估2024」「中特估2.0」的概念,當時已經清楚說明這和2023年初炒得火熱的「中特估」有本質上的不同。當時的1.0版,只是靠中證監的初步加持,更多是一場市場炒作,可靠性不高。而2.0版不同,它是經過習主席正式認可的,背後代表著中國重大金融政策的方向。
在去年1月19日、23日和26日,我發表了三篇文章:《習一錘定音,港股未來!》、《中港股市,全新玩法(背景篇)》和《中特估2024,逐漸成形》。文章重點提到,習近平明確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並首次提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以及「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
當時指出這些方向由最高領導人親自定調,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會成為未來中央引導資金投資金融資產的主要估值準則。在這種大方向下,高派息的企業因其非投機性特質,更容易被視為符合「中國特色估值法」的標準,成為人民幣投資性資金池的主要受益者。根據當時的市場環境,最有可能符合這些標準的,正是國有企業和央企股票——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中特估」。
我當時還說明,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推進,香港股票市場將逐步由內地資金主導,海外資金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小(這個趨勢需要等待美元大幅回落,外資再次大規模進入香港後才有機會扭轉)。這個趨勢已經勢不可擋,市場的玩法也因此大不相同了。
在6月和8月,我繼續圍繞「中特估2.0」這個主題撰寫了幾篇文章,例如《中特估2.0,更有保障?》和《港股投資,賺錢太容易?》。文章中,我再次強調,如果投資者想尋找中國相關資產的最佳選擇,那麼中特股無疑是目前最安全且最具前景的方向。習主席的金融政策方向已經非常清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引領下,通過金融投資獲得合理回報,中特估是相對風險最低的方式。相比其他估值方法,這種策略更能體現中國市場的特性和政策的穩定性,實效性也更為突出。
不過,這些看法主要針對資產配置中新興市場部分。作為專業投資人,資金分配時仍需要根據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偏好作出平衡,新興市場股票佔整個投資組合通常不超過15%~20%,甚至更少。
2024年中特估的成績單:數據說話
回顧過去一年,事實已經證明,按照習主席的指導方向投資於中特估,不僅能讓投資者「贏開巷」,甚至表現超越了美國科技股指數標普500的回報。
如果根據中特估清單隨便挑選5至10隻股票持有,截至今日,這些股票的平均回報(包括股息)已經達到+60%。相比之下,恒生指數ETF(2800.HK)的回報為+27%,國企指數(2828.HK)為+33%,而A股ETF(2823.HK)僅為+17%。這些數據清楚地顯示,中特估在收益和穩定性上表現出眾,成為近年投資市場中的亮點。
以下是2024年中特估的部分熱門股票全年表現:
- 中國人壽(2628):+67.62%
- 中海油(0883):+66.22%
- 建行(0939):+68.00%
- 工行(1398):+66.98%
- 中行(3988):+63.65%
- 農行(1288):+69.84%
- 中電信(0728):+48.87%
- 中石油(0857):+38.73%
- 神華(1088):+39.47%
- 中移動(0941):+33.27%
- 潤電(0836):+27.39%
政策推動的資金湧入:1萬億的背後
隨着習主席的重大中國金融之路已經發表了超過一年,國家對股票市場的政策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正面,昨天公布的新的刺激中國股票市場措施其實都是根據習主席一年前的思維繼續推進。
有興趣投資港股的朋友,很多對央企和國企的投資依然卻步,執意選擇中國內地的私人企業,認為國企效率低、盈利能力不夠吸引。這樣的想法其實可以理解,我以往曾經也有過這種執着,特別是從西方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些國企的營運模式往往不是完全基於市場需求,顯得缺乏競爭力,理應估值較低,自然被認為投資價值有限,甚至只是「便宜貨」。
但問題在於,這樣的觀點忽略了中國市場的獨特性,特別是在習主席第三個任期開始後中國金融市場逐步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國企的價值並不只是來自短期盈利能力,而是來自與國家政策的高度協調和穩定的分紅能力。特別是在「中特估2.0」的背景下,國企和央企正逐漸成為政策資金的首選,這種政策背書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提供了一種穩健的回報途徑。而這種情況在胡錦濤主席江澤民主席領導下的中國並沒有這樣明顯。當我們現在還是以西方的傳統估值方法來衡量這些企業時,很可能會錯失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和機會。
中國資金投資中國股票與外國資金投資外國股票的估值方法為何不同?
當我們探討中國資金投資於中國股票與外國資金投資於外國股票時,核心差異主要體現在資金的選擇性與流動性上。這兩個關鍵因素深刻影響資產的定價邏輯,並進一步決定了相關資產的長遠升值潛力。
資金的選擇性與流動性
中國的資本市場受到嚴格的外匯管制限制,大部分國內資金無法自由流向海外市場。這種選擇性受限的情況,使得投資者的視野主要局限於國內市場,包括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類別。在這樣的環境下,投資者對於資產的要求往往更加傾向於穩定性與政策安全性,而不是單純依賴企業盈利增長來驅動估值。
例如,國內的投資者更關注的是某企業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方向,以及是否具備穩定派息的能力。以中國石油(0857)為例,儘管盈利增長緩慢,但由於其能源安全的戰略地位,以及穩定的分紅政策,這樣的企業仍然深受國內資金的青睞。
相較之下,外國資金的流動性和選擇範圍則大得多。國際資金可以在全球配置資產,因此這些資金更注重企業的盈利能力、自由現金流和行業競爭力等傳統估值指標。舉例來說,美國的科技巨頭如蘋果、微軟,因其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以及未來的增長潛力,吸引了大批國際資金的追捧。這些企業的估值邏輯,完全符合資本主義市場的基本原則,即「企業的價值等於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
政策導向對估值的影響
中國資本市場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其政策導向的市場運作方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不僅依賴市場需求,更需要與國家的戰略目標保持高度一致。這導致了國內投資者更傾向於將央企和國有企業視為「政策避風港」。例如,建設銀行(0939)和中國人壽(2628)等國企,儘管其盈利增速可能不如一些民營企業,但穩定的派息、低風險的特性以及與國家政策的深度捆綁,使其在國內市場中的吸引力顯著提升。
相比之下,外國市場更注重企業的市場需求和創新能力。在美國市場,像特斯拉這樣的企業能以高估值立足,原因在於其對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顛覆性影響力,而非政策扶持。這種純粹以市場為導向的邏輯,讓外資更加關注企業的長期競爭力,而非政策穩定性。
行政主導與自由市場的根本分歧
在中國的市場環境中,行政主導是經濟和企業運作的一個根本特徵。當企業的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它們往往會面臨政策設下的「天花板」。這些限制可能以多種形式出現,例如政府拆分業務、限制收購或調控資本運作模式。以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為例,其在某些領域的市場集中度過高,觸發了政府的反壟斷監管,直接影響了其估值表現。
與此相對的是,西方的自由市場經濟賦予企業更大的成長空間。在自由市場中,壟斷被視為企業自然擴張的一部分,並且能夠帶來盈利與估值的雙重增長。例如,亞馬遜和谷歌通過市場壟斷地位,進一步推動業務多元化,並通過併購鞏固其行業領先地位。這些企業的估值高度依賴於市場競爭力與未來增長潛力,而非政策支持。
中國企業的穩定性與西方企業的成長性
總的來說,中國和西方企業的估值方法有著根本性的分歧。中國的估值體系強調「穩定性」,企業的價值更多依賴於政策環境的穩定性以及與國家利益的協調程度。例如,中國中車(1766)等企業雖然盈利增速有限,但其國家基礎建設的核心角色,使其獲得了較高的市場估值。
另一方面,西方企業的估值體系則更注重「成長性」。企業的價值來自於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以及未來的盈利能力。例如,蘋果的估值與其不斷創新的能力密不可分,投資者更關注的是其未來的現金流潛力,而非短期的穩定性。
不同邏輯導致不同的投資策略
中國資金與外國資金在投資邏輯上的差異,根源於政策環境、資金流動性和市場選擇性。對於中國資金來說,選擇符合政策方向、具有穩定派息能力的企業,是保值與低風險回報的最佳策略。而外資更傾向於選擇具有全球競爭力和高增長潛力的企業,追求資本的長期增值。
從中國投資者的價值觀點看中特估2.0的未來前景
中特估2.0在估值邏輯上的優勢,來自於它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刻體現。習主席明確指出,「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和「守正創新」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些理念直接影響了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向與估值標準。過去一年,中特股的表現充分驗證了這一點。以建設銀行(0939)為例,其穩定的派息政策和穩健的業務模式使其在市場中大放異彩,年內股價漲幅超過60%,大幅跑贏恒指和其他國際指數。這種穩定性和高回報的組合,正是中國投資者最看重的特質。
中特估2.0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過去一年,中國政府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國有企業發展的措施,從資金流入的保險資金配置,到擴大資本市場的改革力度,都讓中特股處於更有利的競爭地位。政策的明確方向,讓這些企業在未來的市場環境中不僅能持續保持穩定,還能因國家戰略的推進而進一步受益。
中特估2.0的核心吸引力在於其低風險、高穩定回報的特質。相比於一些民營企業和海外市場的高波動性,中特估的央企和國企在政策護航下,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這種穩定的投資邏輯讓內地投資者無需過多擔心短期市場波動,而是專注於長期價值的累積。
所以,如果你是一間保險公司的管理層,負責管理龐大的保險費用,而政府又大力推動要求將一部分資金必須投入股票市場,你會選擇把資金投向國內的私人上市公司,還是投向有國家保障、幾乎沒有政策風險的央企?答案幾乎不言而喻。
試想一下,萬一某些私人上市公司經營出現問題,作為當初決定將保險公司資金投進這些公司的負責人,你該如何向公司股東和相關監管機構交代?這樣的選擇可能會讓你面對巨大的壓力,甚至職位不保。更何況,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並不直接影響管理層的分紅或收入,這意味著你作為管理層,並沒有額外的動機去承擔更高的風險,去追求超出穩健範圍的收益。
在這種情況下,將資金投向央企這些受到國家政策明確支持、幾乎可以避免政策風險的企業,顯然是一個更加理性的選擇。不僅可以滿足政策要求,還能保障投資的穩定性,從而減少管理層的風險暴露。對於保險公司來說,穩健和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央企的特質正好與這一目標完美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