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開綠燈 ✅ AI 股怎選?
18.02.2025 (星期五)
[5 分鐘閱讀版本]
當習近平向科技巨頭拋出橄欖枝,投資者該如何解讀?
2025年2月17日,北京召開了一場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親自出席並強調「民營企業現在大有可為」。這次會議聚焦科技產業,阿里巴巴的馬雲、華為的任正非等科技巨頭悉數到場,釋放出國家對科技企業支持的強烈信號。與以往不同,這次會議更注重AI和高科技領域,顯示出中國正加速追趕全球技術領先地位。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關鍵時刻。過去幾年壓制中國科技股的政策風險正在逐步消除,未來6-12個月內,相關行業可能迎來政策紅利。在西方技術封鎖下,這一信號等同於向科技企業下達動員令,要求「槍頭一致對外」。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中國AI產業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AI投資的機會在哪裡?
要預測中國AI股票市場的走勢,可以參考美國AI科技股的資金輪動軌跡:硬件基建 → 軟件平台 → 行業應用 → 內容生態。然而,中國市場的速度更快,通常比美國快60%以上,且受政策影響更深。
DeepSeek的崛起成為中國AI產業的重要轉折點。這家企業近期的技術突破不僅重新燃起市場信心,也讓國際資本重新審視中國AI的價值。過去,許多人質疑中國AI企業能否與美國巨頭競爭,但DeepSeek的成功打破了這種偏見。這是否意味著中國AI企業已具備挑戰國際領先水平的能力?
投資AI股需要注意什麼?
儘管前景廣闊,中國AI產業仍面臨挑戰。首先,技術差距仍然存在,特別是在高端芯片和算力基建方面,中國企業難以完全替代NVIDIA等國際巨頭。其次,商業化落地是另一大考驗——許多企業雖然技術亮眼,但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此外,中國股市波動性極大,港股更容易受到政策和情緒影響。因此,投資AI板塊時,將配置比例控制在整體財富的15%-20%以內是很多專業投資者採取的策略。
最後的問題:你準備好了嗎?
對於中產投資者而言,在AI革命的大潮中,如何抓住真正的機會,而不是成為短期炒作的犧牲品?
想知道更多?請繼續收看Pro版。
[15 分鐘閱讀Pro版本]
當習近平向科技巨頭拋出橄欖枝,投資者應該如何解讀這一信號?
2025年2月17日,北京召開了一場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習近平親自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並指出「民營企業現在大有可為,是大展拳腳的好時機」。這番話語不僅響亮,而且陣容鼎盛——阿里巴巴的馬雲、華為的任正非、小米的雷軍、騰訊的馬化騰等科技巨頭悉數到場。與以往幾次座談會相比,這次會議明顯更加聚焦於科技產業,這無疑釋放出一個強烈的政策信號。
這場座談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8年11月1日,當時正值中美貿易戰升溫,習近平首次召集民營企業家,強調支持政策。然而,當時的重點主要圍繞傳統產業,對科技企業著墨不多。2020年與2021年也舉行了兩次類似的座談會,但報導相對有限。到了2025年,政府對科技企業的關注度顯然提高了一個檔次,不僅參會企業更具代表性,這次會議的報導也迅速傳遍全球,顯示出國家戰略重點的變化。
簡單來說,這場會議的核心信息就是——國家現在需要你! 既然政府對科技產業釋放友善信號,未來6-12個月內政策環境將會明顯傾向有利於相關行業。這意味著過去幾年壓制中國科技股的政策風險正在被逐步消除,甚至可能轉為積極的政策支持。在西方技術封鎖與貿易打壓的背景下,習近平此舉等同於向科技企業正式下達動員令,要求「槍頭一致對外」。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關鍵時刻,因為政策風險一直是過去三年壓低中國股票估值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時鐘的指針正在向有利的一方擺動,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訊號。
AI科技股該如何選?
剛好我們上一集開始討論這個問題,現在繼續我們的下集。
上一集我們提到,要對未來中國AI相關股票市場的走勢作出預期,我們可以第一步從過去三年美國AI科技股的發展軌跡作為參考。從美國的資金輪動軌跡:「硬件基建 → 軟體平台 → 行業應用 → 內容生態」可以看出,資本市場的輪動是有跡可循的。
但中國市場是否會完全複製這個過程?我認為會相似但不會一模一樣,因為中國市場的週期通常比美國快60%以上,而且政策影響更為深遠。
這一集,我們將深入探討:
- 為何中國的AI資本輪動速度將會比美國快?未來的投資熱潮會如何發展?
- 中國AI產業如何與國家政策結合,哪些政策正在塑造未來?
- 哪些產業板塊將成為內資與外資爭相競逐的熱點?
- 在這場AI革命中,如何尋找專屬於中國市場的機會?
市場轉折點已至,DeepSeek的出現意味著什麼?
如果要找出中國AI產業的市場轉折點,DeepSeek的崛起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參考點。這家中國AI企業近期的技術突破,不僅讓市場重新燃起對中國AI的信心,也顯示出中國科技產業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正在加速追趕全球領先企業。
過去幾年,中國的科技股,特別是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表現遠遠落後於美國,這背後有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技術差距。美國企業在AI的核心技術上仍然遙遙領先,無論是算力基建,還是AI算法的突破,美國的NVIDIA、AMD等企業都牢牢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另一方面,美國的OpenAI、Google等公司已經推出了極為先進的AI模型,而中國企業則仍在迎頭趕上。
除了技術上的落差,政策監管也是過去幾年影響中國科技股的一大因素。中國政府在科技行業進行了嚴格的監管,從反壟斷到數據安全,都讓不少企業在發展上受到掣肘。此外,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加劇,外資對中國科技股的信心減弱,市場估值長期處於低迷狀態,這也影響了資金的流動。
當然,國際環境的變化也對中國的AI企業帶來挑戰。美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實施了嚴格的出口管制,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中國企業很難獲得最先進的AI晶片和設備,這使得發展速度受到影響。此外,由於供應鏈的不完整,中國的AI企業在產業鏈整合上也面臨一定困難,這讓市場的投資信心進一步受挫。
再加上中國股市本身的低迷,投資者對科技股的興趣不高,而全球資金流向資本主義科技發展核心的美國市場,使得美國的AI科技股一路上漲。例如,NVIDIA的股價從2023年開始飆升,漲幅超過9倍,成為全球AI和半導體領域的領軍企業。Tesla、蘋果、微軟、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的股價也出現大幅上升,幾乎都翻倍以上。而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股表現則相對溫和,阿里巴巴的股價只上漲約三成,中芯國際雖然有成長,但仍然無法與美國的半導體企業相提並論,比亞迪則憑藉新能源的熱潮,漲幅接近九成,但仍遠遠落後於美國的科技龍頭Tesla的兩倍升幅。
DeepSeek 如何改變中國科技股的投資邏輯?
DeepSeek 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突破,更是整個中國AI產業的轉折點。它徹底改變了投資者對中國科技股的看法,並推動資金加速流向相關領域。
首先,DeepSeek 讓投資者從「懷疑」轉變為「認可」。過去,很多人認為中國AI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商業化能力無法與國際巨頭競爭,比如美國的NVIDIA、Microsoft或OpenAI。然而,DeepSeek 的成功打破了這種偏見,證明中國企業也能開發出性能優異的AI模型。這讓投資者開始相信,中國AI企業有能力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相關實力在最近獲得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Tesla創辦人馬斯克認同,連特朗普也承認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在力追美國,全球一步一步進入一個共識——在科技人工智能領域,只有中國有能力與美國匹敵。
另外,DeepSeek 開始改變了資金的流向。隨著它的崛起,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從傳統板塊(如房地產或製造業)轉向AI相關領域投資,特別是硬件基建(如半導體)、軟件平台(如雲計算),以及行業應用(如智能制造和智慧醫療)。這一過程類似於2022年底ChatGPT問世後,美國資金迅速流向NVIDIA和Microsoft等公司的現象,顯示出AI技術對資本市場的巨大吸引力。
DeepSeek 推動了整個AI生態系統的發展,在過去幾天有大量企業宣布接入相關系統。因此可以看到,它的成功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勝利,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成長,例如數據中心、算力芯片和算法開發工具等。此外,其他中國科技巨頭(如阿里雲、百度和騰訊)也因此加速技術升級,例如阿里雲立即推出超強版的通義千問大模型,形成良性競爭和協同效應,進一步壯大中國AI產業的整體實力。
因此,DeepSeek 吸引了國際資本的回流。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突破,國際投資者重新審視中國AI產業的價值,並加大對中港股市的投入。一些外資機構甚至將DeepSeek視為「中國版OpenAI」,認為它是中國AI崛起的象徵,這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科技股的吸引力。
中國AI資金輪動的獨特特徵
中國AI市場的資金輪動與美國相比,有著顯著的不同,其中最核心的特徵是速度更快、政策驅動明顯、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挑戰並存。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國AI產業的發展節奏,也讓投資機會與風險並存。
速度更快:市場週期的加速效應
與美國市場相比,中國的資本市場週期通常快60%以上,即美國需要兩年的時間完成的發展,中國可以在九個月內完成。香港市場的散戶佔比較高,他們的投資情緒更容易受政策風向與短期利好消息影響,資金流入迅速,形成短期內股價飆升的現象,但同時也增加了市場的波動性。例如,在AI技術突破的消息傳出後,相關概念股可能在幾天內大漲,但一旦市場情緒轉變,也可能迅速回落。
政策驅動:國家戰略的影響
在中國,政策是影響AI產業資金流向的最大變數。近年來,「東數西算」工程的啟動,讓大量資金流入數據中心、雲計算和AI算法領域,而「國產替代戰略」則使得本土半導體企業獲得巨大機遇,成為資本追逐的焦點。然而,這類政策紅利往往具有階段性,部分板塊可能在短期內迎來爆發,但如果政策方向有所調整,資本流動也可能迅速轉向。這種不確定性,讓投資者既能享受到政策驅動帶來的機會,也需要時刻關注政策風險,避免踩中政策變動的雷區。
技術突破與商業化挑戰
雖然中國AI技術正在快速追趕,但商業化落地仍然面臨不少挑戰。以高端芯片為例,雖然國內企業正在積極研發,但與NVIDIA、AMD等國際巨頭相比,仍然存在技術差距,短期內難以完全替代。而在算法與大模型領域,DeepSeek等中國AI企業已經展現出與國際頂尖技術競爭的能力,但在盈利模式、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仍需要市場檢驗。此外,阿里雲、百度、商湯科技等企業雖然在AI領域取得突破,但如何將技術轉化為穩定盈利的商業模式,依然是它們面臨的重要挑戰。
中國AI板塊的上市企業
- 硬件基建階段:AI算力基礎
- 代表公司: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中興通訊。
- 軟件平台階段:雲計算與AI平台
- 代表公司:阿里巴巴(阿里雲)、騰訊控股、百度集團、金山軟件。
- 行業應用階段:AI技術落地垂直行業
- 智能制造:海康威視
- 智慧醫療: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科大訊飛。
- 金融科技:中國平安
- 內容生態階段:AI生成內容(AIGC)與娛樂產業變革
- 代表公司:快手、嗶哩嗶哩、網易。
如何把握真正的機會?
在中國的AI投資熱潮中,如何把握真正的機會,而不是成為短期市場情緒的犧牲品?
首先,政策窗口期 是決定資金流向的核心因素。中國市場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在於政策的影響力極其強大。例如像「東數西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類國家級戰略規劃,不僅決定了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會直接影響到哪些企業能夠獲得政策紅利。因此,投資時要優先關注政策受益明顯的龍頭企業。
不過,光有政策支持並不夠,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能力 才是決定企業長期價值的關鍵。中國AI產業仍然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有些公司雖然在技術上有亮眼的突破,但真正落地應用卻遲遲跟不上,這類企業容易淪為市場炒作的標的。因此,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應該關注那些既有技術實力,又能成功將技術轉化為可持續商業模式的企業。
當然,投資AI產業時,不能忽略風險管理。中國股市的波動性極大,A股與港股市場的結構與美股不同,更容易受到政策、市場情緒影響,因此AI相關投資在整體財富配置中的比例不宜過高。一般來說,A股或港股的配置比例不應超過15%到20%,這樣即使市場出現短期波動,也不會影響整體投資組合的穩定性。此外,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直接買入個股可能風險較大,透過ETF或指數基金參與AI板塊,可以降低個別企業帶來的系統性風險,同時分享整個產業的成長紅利。
雖然中國的AI產業前景廣闊,但目前仍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這意味著市場中難免會有資金過度炒作的現象。有些概念股可能短期內飆升數倍,但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也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這類企業的股價很可能隨著市場熱度退潮而迅速回落。因此,在投資時,需要保持理性,不要單純因為市場情緒高漲就盲目跟進,而應該專注於真正具備技術與業務優勢的企業,才能在這場AI革命中立於不敗之地。
專注於事業發展與穩健投資
最後,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中國香港的股票市場本質上仍然屬於新興市場,這意味著資金流向的變動可以極端且迅速。與過去幾十年不同,今天的港股市場中,內資與外資的佔比已經趨於相近,這帶來了更大的市場波動性。如果資金突然大舉流入,股價可以短時間內大幅飆升;但同樣的,政策變動可能導致內資快速撤退,而外圍經濟風險也會驅使外資迅速抽離。值得注意的是,外資的撤退往往還能找到跡象可循,但內資的變動卻可能毫無預兆。因此,這樣一個高波動的市場,更適合交易員進行短線操作,而不太適合中長線投資者大額投資。
對於香港的中產上班族而言,這種市場波動不僅影響投資回報及風險,還很可能影響日常工作的專注度,令你分心。畢竟,在職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取代人手,新人不斷湧入,行業變遷加快,如果因為投資市場的起伏而影響工作心情繼而影響本業,長遠來看得不償失。我過去與很多富豪相處的時候,他們討論員工時經常會說,員工以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偷懶,有沒有靜雞雞分心炒股票,其實他們什麼都知道,是否升職加薪心裡有數。
因此,投資港股的比例應該調整到一個不會讓人時刻掛心,但又能讓資產穩健增長的「舒適區」,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財富增長與事業發展同步推進,而不會因短期市場波動而影響生活節奏。
真正讓人累積巨額財富的,從來不是一個香港牛熊市的起落,而是個人事業與全球投資的長期布局。我過去親眼見證過許多中產階層透過穩定提升薪酬收入,同時精準掌握投資週期,進行跨市場、跨資產的全球配置,在兩者同步配合下,最終實現財務自由,這才是我見證過最高成功率中產成就巨富的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