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暗推以色列狠劈伊朗,大戰前要撳掣清倉嗎?(短片⭐️🎥+文章版)
【5分鐘閱讀】
當你今朝還在吃麵包, 趕住出門返工時候,世界的另一端,戰火已被點燃。
以色列空軍的戰機,劃破了西亞的夜空。代號「雄獅行動」的突襲,將數噸重的精確制炸彈,狠狠地砸向了伊朗的核子設施與軍事心臟地帶。德黑蘭鈾濃縮重地納坦茲傳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據報,連伊朗的參謀長等軍方高層都在這次「斬首式」的打擊中傷亡。
恐慌,在一瞬間跨越了地理的界線,美國股指期貨應聲暴跌近2%,短短數小時內,全球投資者的賬面財富就蒸發了數千億美元。布倫特原油價格瞬間飆漲超過5%,彷彿在螢幕上都能聞到中東沙漠中火藥與石油混合的刺鼻氣味。黃金立即爆升,即將抵達歷史新高3500元前成為全球驚弓之鳥唯一避風港。
這不是演習。這看似是一場可能吞噬你我財富的風暴。但對於我們忠實的讀者而言,這混亂的局面,或許並不陌生,甚至,在過去多年我哋已經見怪不怪。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這次市場反應如此劇烈?今年四月,伊朗不是也曾對以色列發動過一次「克制」的報復攻擊嗎?當時市場波瀾不驚,甚至有分析師輕描淡寫地稱之為「雷聲大,雨點小」。
四月那次性質完全不同,是預先警告、有限度的報復,更像一場雙方都心照不宣的政治表演,目的是為了對國內有所交代。而今天,是以色列在沒有任何預警下,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核設施發動的「先發制人」打擊。這背後,站著美國總統——特朗普。
這場突襲,真的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孤注一擲嗎?還是說,這根本就是特朗普在談判桌上,嫌籌碼不夠時,直接掀翻桌子,用以色列這把「利刃」抵住伊朗咽喉的極限施壓?
今天我將帶你深入這場迷霧,揭開戰火背後真相。這不僅關乎國際政治,更直接關乎你的錢包。在恐懼的頂點,我們是否能窺見貪婪的機會?
請您又一次繫好安全帶,我們將一起穿越這片由恐懼、謊言和機會交織的地雷陳地。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點擊下圖觀看Pro短片👇
【15分鐘閱讀】
談判桌上特朗普的「交易藝術」
要理解今天的爆炸聲,我們必須把時光倒回幾週前,走進那間充滿了外交辭令的談判密室。
過去一個月,在阿曼等國的斡旋下,美國與伊朗的核談判看似峰迴路轉。
5月下旬,特朗普還樂觀地表示,與伊朗進行了「非常好的」對話。伊朗也罕見地釋出善意,稱若達成協議,可能允許美國籍檢查員進入其核設施。市場一度為之振奮,以為和平的曙光即將到來。
⬆️2025年5月底特朗普聲稱與伊朗談判進度相當不錯。
然而,和平的表象下,是無法彌合的巨大鴻溝。特朗普的核心要求,如同一道無法逾越的冰冷高牆:伊朗必須「完全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鈾濃縮」。特朗普今年說過,伊朗地底有很多石油,足夠未來他們一千年使用,他們無需使用核能發電,根本無需要任何核能元素。這對伊朗而言,不僅僅是放棄一項技術,更是放棄國家的主權與民族的尊嚴。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隨後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講話,痛斥美方「傲慢無禮」,強調絕不會放棄核自主權。至此,外交的大門,實則已關上。
⬆️2025-6-4日哈梅內伊痛斥美方「傲慢無禮」 (2025-6-4 紐約時報)
當外交途徑走到盡頭,特朗普作為一個商人的本色便顯露無遺。他開始佈置一個巨大的舞台,上演一場精心策劃的「好人壞人」大戲。這就像一場商業談判,當你和對方僵持不下時,你的「壞人」搭檔突然衝進來,態度強硬地要撕毀整個合同,甚至威脅要讓對方公司付出慘痛代價。正在你手足無措之時,扮演「好人」的你,再把他拉出去,然後回過頭來對談判對手說:「你看,我的夥伴脾氣很爆,再談不攏,我也壓不住他了。不如我們各退一步,接受這個對你來說其實還不錯的方案,總比合作破裂要好吧?」
在這場中東大戲中,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是那個脾氣火爆的「壞人」;而特朗普自己,則扮演著那個看似理性的「好人」。
他先是在5月底,口頭上警告以色列「不要動武」,以免打亂他「偉大的」協議,這是「好人」的姿態。但進入6月,風向突變。美以官員開始頻繁放出風聲:若伊朗拒絕協議,將聯手摧毀其核設施。就在襲擊前一天(6月12日),特朗普發表了那段極其耐人尋味的講話。他稱以色列打擊伊朗「非常有可能發生」,同時又「建議」在談判期間保持克制。這番話,既是給以色列的「開火許可」,也是為自己準備的「免責聲明」。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結論:以色列的「雄獅行動」,根本不是單獨行動,而是特朗普「交易的藝術」中的血腥一章。
這正是我們在今年4月11日《全球瘋搶4萬億》一文中所拆解的特朗普式「膽小鬼博弈」(Game of Chicken)的現實升級版,也是在5月13日《加價30%你卻更開心?》中分析的「開天殺價,落地還錢」策略的血腥應用。 他先製造一個對手無法承受的最壞情況——一場可能導致政權顛覆的戰爭,然後再將自己定位為唯一能提供和平出路的人。
今天,他故技重施,只是賭注更大,場面更血腥。
這是一場玩火的豪賭。特朗普賭的是,在生存威脅面前,伊朗會選擇屈服。
但被逼到牆角的野獸,往往最為兇猛。
被逼到牆角的波斯雄獅
面對美以聯手的泰山壓頂,伊朗看似不堪一擊。其空軍裝備老舊,防空系統在以色列精銳的F-35匿蹤戰機面前漏洞百出。據正面對抗,結果幾乎沒有懸念。
⬆️以色列擁有美國其中最先進的戰鬥機F35
但這並不意味著伊朗會束手就擒。德黑蘭深知自己無法在拳擊台上獲勝,所以它選擇了完全不同的打法——街頭鬥毆。它手中握有的,是能讓整個世界陪葬的「不對稱王牌」。
想像一下,那個全副武裝的特種兵走進了一座陌生的城市,而這座城市裡,到處都是伊朗安插的「自己人」。這些人可能不是軍人,他們藏在暗處,從四面八方用彈弓、石塊甚至土製炸彈發起攻擊。特種兵雖然強大,但面對這種無休止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騷擾,也會疲於奔命、寸步難行。這就是「不對稱作戰」的精髓,也是伊朗最擅長的戰術。
伊朗的反擊籌碼,並非是那些在閱兵式上展示的坦克和飛機,而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能造成巨大痛苦的武器。首先是其龐大的導彈與無人機武庫,這是伊朗的「彈弓和石塊」。一旦決定報復,數以百計的導彈和無人機將如蜂群般,從伊朗本土、敘利亞、伊拉克甚至也門,撲向以色列本土。以色列的「鐵穹」防禦系統雖然先進,但它就像一個守門員,面對一兩個點球或許能輕鬆撲出,但如果對方同時派出十幾個人從不同角度射門,守門員還能全部防住嗎?這就是「飽和攻擊」的可怕之處,任何一枚漏網之魚,都將在以色列的城市中製造恐慌與傷亡。
⬆️伊朗擁有海量的無人轟炸機
其次,伊朗真正的殺手鐧,是那個特種兵所面對的、遍布整座城市的「自己人」——它花費數十年,在中東編織了一張巨大的代理人網絡。從北方的黎巴嫩真主黨,隨時能從北部向以色列發動毀滅性打擊,開闢第二戰線;到南方的也門胡塞武裝,他們能有效威脅紅海航道,並直接攻擊沙特和阿聯酋的石油設施,2019年,沙特阿美石油設施遇襲,導致全球5%的石油供應中斷,那一幕至今仍讓人心有餘悸;
最後,伊朗手中還握有一張能讓全世界都感到窒息的終極王牌——霍爾木茲海峽。每天,全球近五分之一的石油,都必須從這流過。
伊朗的軍事實力,或許不足以打敗美國第五艦隊,但它的地理位置,就像他像能隨時走到一座大樓的地下室,手裡拿著一把大鐵鎚,站在一根總水管旁邊。它不需要真的砸下去,它只需要做出要砸的樣子,就足以讓所有人陷入恐慌。因為一旦水管被砸斷,整棟大樓都將面臨斷水的絕境。油價將不是上漲5%,而是可能飆升50%甚至100%!
⬆️霍爾木茲海峽地圖和衛星圖
伊朗的策略很明確:我打不贏你,但我能讓你痛不欲生,能把全世界都拖下水。這種「同歸於盡」的威懾,或許無法長久,但在短期內,足以讓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在按下戰爭升級按鈕前,再三掂量。
炮聲響起時,你該恐懼還是貪婪?
在恐慌情緒蔓延的此刻,讓我們暫時從新聞的轟炸和複雜的戰術分析中抽離,戴上歷史的望遠鏡,回看過去數十年的金融市場,是如何應對戰爭的。因為只有理解了過去,我們才能在當下的迷霧中看清未來的方向。
華爾街有句諺語:「在炮聲中買入,在號角聲中賣出。」 這句話背後,是血淋淋的數據支撐。
歷史數據為這個比喻提供了鐵證。1991年海灣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市場恐慌,油價從20美元飆升至40美元。但當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沙漠風暴」行動並迅速取勝後,市場信心爆棚。1991年全年,標普500指數大漲超過20%。
⬆️1991年時任美國總統老布殊帶領聯軍擊退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市場最厭惡的不是壞消息,而是「不確定性」。戰爭的陰霾籠罩時,無數的猜測和恐懼會壓垮市場。但當戰爭真正爆發,最壞的可能性被定格,不確定性反而下降了。一旦戰局明朗(特別是強勢一方迅速獲勝),市場往往會以報復性反彈來修正此前的過度恐慌。
當然,歷史上也有唯一的、可怕的例外——1973年贖罪日戰爭與石油禁運。戰爭引發了阿拉伯產油國對西方的石油禁運,全球經濟的「總水管」被關閉了。油價在短時間內翻了四倍,並直接將美國和全球經濟拖入了長達兩年的「滯脹」泥潭。標普500指數在此期間累計暴跌近42%。那是戰爭真正動搖了全球經濟根基(能源供應)所造成的持久性傷害。
⬆️1973年贖罪日戰歷史圖片
那麼,今天的局勢,更像1991年和2003年的「虛驚一場」,還是1973年的「結構性大火」?
我認為,更偏向前者,即「短期衝擊,長期修復」的模式。原因在於,首先,美國早已從石油進口國變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和淨出口國,對中東的依賴度遠低於當年。其次,全球能源結構更加多元,電動車、太陽能、風能的發展,讓經濟對石油的敏感度有所降低。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的「安全閥」依然存在。無論是俄羅斯(深陷烏克蘭戰事無力他顧)還是中國(首要利益是維持商路穩定),都不希望中東爆發一場失控的大戰。而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正專注於經濟轉型,比任何人都害怕戰火燒到自己家門口。各大國和區域強權的互相掣肘,反而為衝突失控設定了「上限」。
因此,結論是:除非伊朗真的成功且長期地封鎖了霍爾木茲海峽,否則,今天市場的下跌,更可能是一次情緒的宣洩,而非長期熊市的開端。
在廢墟中尋寶?
在恐懼與貪婪的十字路口,在喧囂與混亂的市場中,我們該何去何從?這不僅是對我們資金的考驗,更是對我們心性的磨練。此刻,我們不應成為驚慌失措的人群,而應成為那個冷靜的思考者。
首先,最重要的一步,是戰勝自己內心的魔鬼——恐懼。當你看著賬戶裡的數字不斷縮水,當媒體用聳人聽聞的標題轟炸你的感官時,賣出的衝動會像魔咒一樣縈繞在你心頭。你必須強迫自己停下來,深呼吸,然後問自己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這場發生在萬里之外的衝突,是否會從根本上改變你所投資的那家優秀公司的長期價值?一家生產全球暢銷飲料的公司,會因為中東的炮火而倒閉嗎?一家擁有頂尖技術的科技巨頭,會因為油價上漲而失去其核心競爭力嗎?
對於已經完成追夢投資系統的學員,相信你會理解究竟短期嘅戰爭會否改變投資周期從而作出資產配置嘅修正?不少的學員已經根據系統在上一個月趁着冬天的來臨執行應該要做的事,使將來明確進入春天或夏天的時候,一步一步按照計劃,獲得我們在課程中利用美國核子反應模型演示過屬於我們的驚人中長線回報。
⬆️投資周期學中的核心 - 四季,過去60年在金融市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為大量對沖基金專業投資者創造無限財富。
想像一下,地緣政治危機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潮汐變化。有些船,比如那些為戰爭提供武器彈藥的軍工企業,它們是為巨浪而生的「航空母艦」,潮水越高,它們的價值越凸顯。而另一些船,比如航空、旅遊、郵輪等行業,油價波動地緣政治持續惡化是壓垮它們的巨石,戰爭風險嚇跑遊客的致命颶風。還有那些依賴全球供應鏈的製造業,它們的「航線」可能會因為戰亂而中斷。
早在一個月前的5月16日,我們在《標普500 劍指10,000點》一文中就曾預判,「特朗普交易」將會主導資金流向,而「軍工」正是這輪交易的核心受益板塊。 今天,炮聲證實了我們的看法。
這場由特朗普導演、以色列主演的戰爭大戲,其本質依然是一場高風險的談判。炮火是手段,協議才是目的。
這一次,你是選擇交出籌碼,還是拾起別人的機遇?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答案人人可以不一樣。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