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瘋搶4萬億🍰中國美市蛋糕
11.04.2025
【5分鐘閱讀】
145%的關稅,如同一記重拳,徹底攪亂了全球貿易格局!
昨晚,特朗普再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再提升關稅到天價,這不僅讓中美貿易正式「脫鉤」,更將價值近4萬億港幣的中國在美國市場拋向全球。越南、印度、泰國、墨西哥蠢蠢欲動,準備搶奪這塊「大蛋糕」。這是特朗普的「黐線」衝動,還是精心佈局的全球博弈?背後究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算計?
這場貿易戰的火花,早已點燃全球媒體的口水戰。《紐約時報》痛批特朗普摧毀美國自由貿易根基,彭博社警告通脹即將失控,甚至有人猜測他是否在暗中削弱美國霸權。香港和內地媒體則從另一開火,認為這是「新冷戰」的開端,試圖遏制中國崛起。但這些激烈言辭,真能揭開真相?還是只是各懷立場的噪音?特朗普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兌現競選承諾——重振美國製造業、降低稅負、吸引外企回流。
更耐人尋味的是,中國迅速反擊,祭出84%的報復性關稅,並收緊稀土出口。這場硬碰硬的較量,會否讓中國付出更大代價?還是說,中國有底氣笑到最後?而那些搶食4萬億市場的新興國家,又會不會成為真正的贏家?這場全球財富重新分配的盛宴,誰將分得最大一杯羹?
特朗普在談判桌上用了幾十年的「大棒與胡蘿蔔」策略,究竟如何讓各國在談判桌上低頭?為何他明知中國會強硬反擊,還要步步緊逼?這場脫鉤背後,會否引發更大的金融風暴?甚至,有人開始猜測:中國會否拋售美債,掀起全球市場地震?作為投資者,我們該如何在這混亂中尋找機遇?是東南亞的工廠,還是美國的油田?新的財富版圖正在浮現,你準備好了嗎?
想知道這場世紀博弈的真相嗎?我們一起揭開特朗普的底牌、中國的反制邏輯,以及投資者不容錯過的風口!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昨天晚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再簽署行政命令: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145%的「對等關稅」,這是自二戰以來國際貿易史上最激進的舉措之一。根據美國海關數據,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總額高達4270億美元(約合3.3萬億港幣),佔美國進口市場的13.9%。這塊價值近4萬億港幣的「肥肉」,如今被特朗普拋向全球,越南、泰國、印度、墨西哥等新興市場摩拳擦掌,準備瓜分這塊大蛋糕。
⬆️特朗普昨晚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對等關稅」提升到145%
中美貿易正式脫鉤,特朗普手握一張王牌——他不僅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更在用「大棒與胡蘿蔔」的經典策略,迫使各國在談判桌上低頭。你說他瘋狂?不,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這場貿易戰的背後,究竟是特朗普的「黐線」衝動,還是精心設計的棋局?讓我們抽絲剝繭,從媒體的喧囂到數據的真相,揭開這場全球博弈的真面目。
媒體的口誅筆伐:偏見還是真相?
過去數週,全球媒體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展開了猛烈抨擊。美國《紐約時報》稱其「摧毀美國250年的自由貿易根基」,彭博社分析警告,高關稅將推高美國通脹率至5%以上,損害消費者利益。更有甚者,網上流傳特朗普是「俄羅斯間諜」的陰謀論,稱他故意削弱美國霸權,幫助中國崛起。這些聲音看似有理,卻往往被立場左右,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特朗普的每一步都在兌現競選承諾。
⬆️美國媒體最新統計顯示,特朗普在競選時大部份的承諾都在兌現中。(資料來源:AP press)
⬆️70%受訪者認為特朗普正在執行他在競選時的承諾。(資料來源:CBS NEws)
2024年美國大選,特朗普以壓倒性優勢橫掃306張選舉人票,較第一任期的232票大幅提升,民意支持率高達51.3%,創下共和黨候選人近30年來的最高紀錄。他在競選中明確承諾: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20%關稅,對中國商品徵收60%以上關稅,旨在通過關稅收入減輕美國居民稅負,將企業利得稅降至15%。他還提出重振美國製造業,吸引外企來美設廠,並通過加大能源開採降低油價。這些政策無一不是對美國選民訴求的直接回應。
然而,媒體的激烈反應更多源於立場偏差。美國主流媒體如CNN、MSNBC長期偏向民主黨。各方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放大特朗普政策的短期風險,卻忽略其背後的長期邏輯:他並非在摧毀美國根基,而是在重塑一個以美國利益為核心的全球貿易新秩序。作為投資者,若被這些噪音牽著鼻子走,只會錯失真正的機會。
特朗普的談判術:大棒與胡蘿蔔的極致演繹
在特朗普當選前,當外界普遍認為他與對手旗鼓相當時,我通過數據分析早已斷定他的勝選機率極高。當選後,我們從多角度剖析金融市場,指出風險正在悄然累積,其中特朗普執政帶來的政策風險尤為突出,堪稱市場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再加上投資周期進入春天已經經歷了接近26個月,是時候嚴陣以待投資周期進入冷酷無情的秋天或冬天。我們也基於特朗普一貫的行事風格與談判手法,我們推測了他可能採取的行動,如今這些預測正逐步兌現。我們的判斷並非來自玄妙的「水晶球」,而是源於對他過往行為模式的深入分析——這種邏輯的推演,人人都能做到,關鍵在於不受媒體情緒的左右。在過去的分析中,我尤其強調特朗普擅長的「大棒與胡蘿蔔」策略,這一手法如今在他的政策中顯露無遺。
特朗普並非媒體口中的「莽夫」。79歲的他,從曼哈頓地產大亨到白宮主人,半世紀商場沉浮讓他深諳人性——恐懼、貪婪、妥協,無一不是談判的籌碼。他的關稅政策看似瘋狂,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膽小鬼博弈」(Game of Chicken)。
當美國對華關稅從20%步步攀升至145%,中國迅速反擊,宣佈對美商品徵收84%報復性關稅。然而,這正是特朗普所預料的,相信也是他精心佈局。我在2月28日的文章“特朗普又開炮 🧨 中國重錘還擊?“早作預期,文中提到中國會重錘反擊,不只是經濟需要,更是政治姿態。我作為一個普通香港市民也會想到的,難道特朗普會預期不到?那麼為何特朗普明知中國會大力反擊也要做?因為中國的反擊正是為特朗普提供了「樣板」- Sample。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佔其GDP的2.8%,而美國對華出口僅佔GDP的0.5%。中國的反制雖有底氣,卻難以撼動美國經濟根基。相反,特朗普利用這一「樣板」,向其他國家展示反抗的代價。中國實力強,145%關稅不會傷其筋骨,然而若其他國家遇到同樣命運,屬於“滅國”之舉。越南、韓國、日本等迅速表態避免報復,爭相派代表團赴美談判零關稅協定。泰國總理公開承諾加大對美投資,換取關稅減免。特朗普從未公開具體要求,因為他深知:不設底線,對方只能給出最大誠意,快快拿出自己的終極條件。
回顧第一任期,特朗普的談判手法已屢試不爽。2018年,他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鋼鋁關稅,迫使兩國在90天內簽署《美墨加協定》(USMCA),為美國汽車業爭取了更大利潤空間。如今,他故技重施,只是這次的籌碼更大——中國留下的4萬億市場空缺,足以讓任何國家心動。他的策略簡單而致命:用高關稅嚇退反抗者,用市場份額誘惑順從者。越南總理一句「感謝特朗普給予的機遇」,道盡了這場博弈的真相。
⬆️特朗普上一任期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美墨加協定》(資料圖片)
中美脫鉤:誰是真正的贏家?
中美貿易脫鉤已成定局。145%的關稅讓中國商品在美國市場失去競爭力,2024年4270億美元的對美出口幾乎清零。與此同時,美國對華出口僅為1540億美元,且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大豆、玉米)和高端技術(波音飛機、芯片)。中國對美84%報復性關稅雖顯強硬,但對美國經濟的實際影響有限——1540億美元僅佔美國GDP的0.6%,而美國企業如蘋果、特斯拉在中國的本地化生產(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廠貢獻全球銷量的52%)早已規避了關稅風險。
當最終塵埃落定後,這場脫鉤的最大贏家,可能是全球其他新興經濟體。特朗普將中國留下的4萬億市場作為「胡蘿蔔」,拋向越南、印度、泰國、墨西哥、及其他新興市場。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越南2024年對美出口已達1250億美元,同比增長22%,其中電子產品和紡織品填補了中國的部分空缺。印度則憑藉IT服務和製藥業,2025年預計對美出口增長15%,達900億美元。墨西哥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2024年對美出口達4750億美元,汽車和機械製造成為新寵。現在中國的4000億在美國的市場,是原本越南的兩倍,印度的三倍,等同於全部墨西哥的出口。
對於很多新興國家而言,真的是發大達的機會!當然要得到這個胡蘿蔔,就需要與特朗普談。
⬆️IMF在2024年發表預期增長最高速的十大新興市場 (IMF)
對新興國家地區而言,10-20%的美國關稅雖是「大棒」,但與145%的「天價」相比,簡直是恩賜。他們要繳交關稅成本高了,然而只需承諾在美設廠、增加投資或開放市場,就能分得中國在美國原有的四萬億市場一杯羹,生意多了,看來除笨有精,這是非常吸引的“胡蘿蔔“。特朗普的算盤打得精明:用中國的市場空缺換取全球製造業回流美國,增加庫房收入,同時讓盟友和新興市場感恩戴德。
中國的反制:底氣與挑戰並存
中國並未在關稅戰中坐以待斃。面對美國的145%關稅,中國迅速宣佈對美商品徵收84%報復性關稅,並收緊稀土等關鍵資源的出口。這些舉措背後,是中國經濟的底氣:2024年GDP達18萬億美元,內需市場14億人口,貿易順差高達1萬億美元(世界銀行)。對美出口僅佔中國總出口的17%,短期內的損失雖痛,但遠未傷筋動骨。
然而,長期挑戰不容忽視。中國對美出口下滑可能導致製造業失業。當各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後,供應鏈轉移加速,越南、印度等地可能會承接更多製造訂單。稀土限制雖具威懾力,但美國可通過澳洲、加拿大等替代來源緩解壓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更重要的是,中國持有約7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若短期內大規模拋售,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但也可能自傷——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外資信心將受考驗。
中國的反制體現了民族自豪感和獨立自主的決心。145%關稅讓許多中國人聯想起清末列強侵華的屈辱歷史,如今擁有太空站、衛星網絡和DeepSeek等科技成果的中國,無懼強權挑戰。然而,特朗普早已料到這一點。他的策略從未指望中國屈服,而是要用中國的強硬作為「樣板」,震懾其他國家。這場博弈中,中國的選擇無可厚非,但付出的代價也將推動全球供應鏈重組。
(資料圖片)
美國的得失:紅利與風險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為美國帶來了顯而易見的紅利。關稅收入預計2025年達可能達300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如果根據特朗普說現在每日收到20億美元關稅(當然他一定誇大了),一年就是7300億美元,為減稅計劃提供了資金;製造業回流初見成效,大量企業承諾在美國設廠;能源開採擴張讓油價低位運行,2025年頁岩油產量預計達1300萬桶/日(能源信息署)。這些成果兌現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承諾,也鞏固了他的政治資本。
⬆️美國國債發行量屢創新高
然而,短期風險同樣顯著,高關稅推高進口成本,2025年美國CPI預計上升1%-1.5%,生活成本增加可能引發民意反彈。供應鏈混亂尚未完全解決,由於10%關稅的優惠政策現在說明大約有三個月時間,這段時間會容易引起大部份投資者的憂慮,在不安的情況下一般會造成金融市場動盪,再加上美國經濟早已進入成熟期,需要調整,經濟減速可能進行中,最後出現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更重要的是,盟友關係的裂痕正在擴大。歐盟2024年對華投資增長12%(歐盟統計局),日本和韓國也在尋求對華合作以對沖風險。特朗普的「單邊主義」雖短期奏效,但如果長期執行卻可能讓美國在全球孤立。
不過特朗普絕對不是傻的,他心明各國有多少卡,什麼卡在手 - 歐洲一直倚賴美國軍事保護對抗俄羅斯,這是生死攸關,日美韓同盟本在軍事上更是牢不可破,而美國的底氣在於其經濟結構優勢:2024年GDP達27萬億美元,消費市場佔全球30%,而軍事和金融霸權無可撼動。即便政策失誤,四年一次的選舉和三權分立也能及時糾偏。其實特朗普深知時間有限,稍後國會改選,共和黨一般都會失去過半議席,到時特朗普的一切就會備受阻力,諸多限制。因此在2025年上任後以雷霆萬鈞之勢推進政策——他要的,是在歷史上留下「重塑美國」的印記。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與投資者的機遇
特朗普的145%關稅政策看似瘋狂,實則是一場深思熟慮的豪賭。他用中美脫鉤的代價,換取了與全球談判的無限籌碼;他用4萬億市場的誘惑,讓新興市場俯首稱臣。他的每一步,都在兌現「美國優先」的承諾,也在加速一個歷史必然——全球貿易的重組。
作為投資者,我們不必被媒體的噪音左右,也不必為中美博弈的硝煙迷霧所困。特朗普的「狂人」形象背後,藏著對人性與權力的深刻洞察。他的政策或許並非完美,但無疑為我們打開了新機遇的大門。從東南亞的工廠到美國的油田,從印度的高科技,新的財富版圖看了正在成型。
⬆️特朗普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 (資料圖片)
中國及香港經濟在未來短期內肯定會受到較大挑戰,然而中港股票一直與中國經濟走勢沒有太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各走各的,而美股走勢也不是經濟衰退才下跌,更不是經濟回復擴張才上升,這些要點在投資股票的時候必須要緊記;另外,我們作為投資者,不是交易員,與我過去四年不斷提醒一致,千萬不要為了獲利而進行任何看淡或沽空的投機,當然如果你純粹是對沖現有投資組合令作別論。
有讀者問中美脫鈎,最終會否出現金融戰?我認為這絕非無可能,甚至有可能中國政府已經正式啟動沽售美債行動。儘管相關影響比較短期,然而當中的邏輯和影響也是值得我們探討和理解。
我們下星期二再詳細討論。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