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DeepSeek 🌊 模式大反噬?
2025年2月11日
[5 分鐘閱讀版本]
上次說到,中國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產業,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市場規則的改變。
比亞迪的低價智能駕駛與 DeepSeek 的免費 AI 革命,正在讓全球企業措手不及。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對投資者而言,這場變局的影響深遠,甚至可能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風險與機會。
比亞迪智能駕駛變大眾標配,顛覆全球汽車市場
比亞迪最新宣布,全系車型標配「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甚至連6.98 萬元的海鷗車型都能搭載部分智能駕駛功能。
以前大家都認為,智能駕駛和高階科技是豪華品牌的專屬,只有幾十萬、上百萬的車型才會搭載這些功能,結果現在比亞迪直接在七萬元的車上標配,還要以勢如破竹的速度推向全球,目標是讓人人都能享受這種技術。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傳統車廠的日子可能真的過不下去了,因為現實擺在眼前,世界上幾乎沒有一間主流車企能在這種價格下做到同樣的技術標準。
這對於傳統車企來說,未來一兩年可能不只是「挑戰」,而是滅頂之災。市場競爭不是慢慢變化,而是直接被顛覆,還沒來得及調整,遊戲規則已經完全不同了。這種感覺就像電影裡的世界末日突如其來,一切熟悉的秩序崩潰,企業還沒想清楚怎麼應對,洪水已經衝到門口,讓人根本來不及逃跑。
DeepSeek:AI 免費革命,市場重新洗牌
Deepseek 的出現,玩法跟比亞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的顛覆性,一樣的讓整個行業震撼。現在人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一整套人工智能系統到自己的電腦,完全免費,而且還是開源的,這代表什麼?代表你不但能夠隨便用,還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改動它,企業甚至可以直接把它整合進自己的產品裡,輕鬆升級到自動化級別,整個 AI 能力直接拉滿。而最誇張的地方在於,這類同級別的人工智能,在世界其他地方要用,可是要付天價的。
中國模式的無敵背後,外國市場如何反擊?藏著什麼風險?
DeepSeek跟比亞迪的中國模式一模一樣,技術上毫不遜色,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強,但價格直接砍掉 99%。這種極端性價比的出現,讓市場變得非常殘酷——那些還在高價賣 AI 服務的企業,現在要怎麼辦?當全世界都要花大錢買的東西,在中國模式下直接變成免費送,這已經不是競爭不競爭的問題,而是遊戲規則直接被改寫,讓很多公司連參賽資格都沒有了。
然而,這樣的模式是否能夠長期穩定運行?外國企業和政府會如何反擊?這種模式是否存在隱藏的風險,甚至可能讓中國自己面臨一種意想不到的挑戰?
如果你是投資者,現在的市場出現變化,你是否能夠抓住這場轉變中的機會?還是陷入未來的危機?
想知道更多?請繼續收看Pro版。
[15 分鐘閱讀Pro版本]
上星期五的文章談到,「中國模式」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巨大優勢,而在Pro版中,我更詳細分析了這種模式在中期可能帶來的產業機會。
我過去一直強調,如果一家中國的非央企只能在本土市場賺錢,那無論它現在多成功、股價多高,我都不會認為它的投資價值很高。真正有價值的企業,必須具備國際競爭力,能夠在全球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靠實力在海外市場賺錢,而不是只靠國內政策的扶持。這解釋了為何我過去四年(包括在國內房地產板塊出事前)從沒有討論過國內房地產板塊的投資價值。
而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中國模式對全球產業的影響,這種變化很可能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逐步顯現。對於那些能夠善用中國模式優勢、進軍全球市場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它們有機會持續創造強大價值。
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許多傳統的全球行業龍頭將不得不面對來自中國的強烈競爭壓力。例如,上次提到的醫藥產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最近幾天,不少海外媒體已經開始關注並擔憂中國藥企和生物科技的快速且廉價地大量崛起。
中國模式的核心優勢
中國模式的核心優勢,在於其政策扶持、龐大內需市場,以及全球獨一無二的產業鏈整合能力。這一切的基礎,來自中國成功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政主導體制,這種模式能夠提供極具靈活性的政策調整,融資安排也更具彈性,甚至在某些關鍵領域,政府可以不計較短期財務回報來支持產業發展。這一點,與西方主流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也使得其他國家難以用傳統商業模式來進行對等競爭。
不過,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模式帶來的優勢,並不代表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當下的影響,確實是積極的,但一年半或兩年後,情況會如何發展,則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初期看起來是好事,但當它持續一段時間後,不一定只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要理解這個問題,其實從比亞迪昨天的新聞就能看出端倪。
比亞迪的智能駕駛革命
在比亞迪的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董事長王傳福宣布,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其中最便宜的是海鷗智駕版,售價僅6.98萬元。
作為一般消費者,看到比亞迪推出這種智能駕駛技術,簡直就像走進電影院,看了一齣驚喜的科幻喜劇!這代表什麼?代表開車不再是件累人的事,而是變得更輕鬆、更安全,甚至有點像電影裡的未來場景。
以前,長時間開車是種折磨,尤其是跑高速、塞車、頻繁剎車變道,既累人又煩躁。但現在不一樣了,車子可以自己變換車道、避開障礙物,甚至連停車都能自動完成,這對不少人來說,簡直是救星級功能!更誇張的是,這些高科技,比亞迪把它塞進了一部七萬元的車裡,讓普通消費者也能享受到這種黑科技的便利與安全,這還不讓人興奮?感覺就是——未來真的來了,而且還平靚正,怎能不期待、不開心、不滿足?
全球車企的生存危機
但如果換個角度,從傳統汽車生產商的員工或管理層來看,這就不是什麼科幻喜劇,而是一部貨真價實的末日求生電影,而且還是那種沒有英雄拯救世界的版本。對他們來說,比亞迪這種玩法簡直就是產業的大地震,讓人擔憂又迷惘,甚至有點絕望。
以前大家都認為,智能駕駛和高階科技是豪華品牌的專屬,只有幾十萬、上百萬的車型才會搭載這些功能,結果現在比亞迪直接在七萬元的車上標配,還要以勢如破竹的速度推向全球,目標是讓人人都能享受這種技術。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傳統車廠的日子可能真的過不下去了,因為現實擺在眼前,世界上幾乎沒有一間主流車企能在這種價格下做到同樣的技術標準。
這對於傳統車企來說,未來一兩年可能不只是「挑戰」,而是滅頂之災。市場競爭不是慢慢變化,而是直接被顛覆,還沒來得及調整,遊戲規則已經完全不同了。這種感覺就像電影裡的世界末日突如其來,一切熟悉的秩序崩潰,企業還沒想清楚怎麼應對,洪水已經衝到門口,讓人根本來不及逃跑。
DeepSeek:AI 免費革命顛覆市場
Deepseek 的出現,玩法跟比亞迪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的顛覆性,一樣的讓整個行業震撼。現在人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一整套人工智能系統到自己的電腦,完全免費,而且還是開源的,這代表什麼?代表你不但能夠隨便用,還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改動它,企業甚至可以直接把它整合進自己的產品裡,輕鬆升級到自動化級別,整個 AI 能力直接拉滿。而最誇張的地方在於,這類同級別的人工智能,在世界其他地方要用,可是要付天價的。
這種打法跟比亞迪的中國模式一模一樣,技術上毫不遜色,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強,但價格直接砍掉 99%。這種極端性價比的出現,讓市場變得非常殘酷——那些還在高價賣 AI 服務的企業,現在要怎麼辦?當全世界都要花大錢買的東西,在中國模式下直接變成免費送,這已經不是競爭不競爭的問題,而是遊戲規則直接被改寫,讓很多公司連參賽資格都沒有了。
|
對外國企業來說,中國模式的可怕之處,在於它能夠大幅提升產品質量,同時讓價格崩塌式下跌。這不是一般的價格戰,而是直接改寫市場規則,讓受影響的企業根本來不及反應,更別說循序漸進地調整方向來自救。
這種影響不只侷限於汽車和 AI,未來還會出現在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多個全球產業板塊。那麼,當中國模式不斷推進,外國企業無法競爭,可能會怎麼反擊?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貿易限制,包括提高關稅、設置進口壁壘,甚至以「國家安全」為理由,禁止或限制中國企業的產品進入本地市場,讓本土企業有時間喘息。不過,這種方式只是拖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另一種做法是政府補貼,提供資金支持本地企業,希望透過科技創新來追趕中國模式。例如,美國、歐盟正在砸大錢發展半導體、電動車和 AI,希望維持競爭力。但問題是,政府的錢不是無限的,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靠補貼成功轉型,最終還是會有企業被市場淘汰。
此外,聯盟合作也是一種策略。例如,美國、歐盟、日本可能聯手訂立新的產業標準,變相排除中國企業,或者在關鍵技術上設限,例如美國制裁華為,禁止其獲取先進晶片,以此來遏制中國科技進步的速度。
然而,這些反擊手段的效果未必持久,因為中國模式的競爭力來自於龐大的市場規模、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持續快速的技術進步。即使受到外國市場限制,中國企業仍然可以在內部市場持續成長,並且拓展到其他新興市場,如東南亞、非洲和南美洲。
中國模式的影響力不只是衝擊全球產業,最後很可能連中國自己也會受到傷害。
短期內,這種模式的確能帶來巨大的紅利,我相信未來一年內它仍然能夠推動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不斷擴張。但兩年後呢?這就難說了。事實上,現在中國模式已經在國內市場引發了不小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農夫山泉的老闆鍾睒睒去年底特別提到「內卷」這個詞,因為競爭已經開始變得激烈到不正常的地步。
中國模式會不會反噬中國自己?
中國模式的核心是透過極端的價格戰來佔領市場,這種玩法的確能讓中國企業迅速崛起,但問題是,當所有企業都開始玩同一套,就變成一場沒有盡頭的內卷。企業之間不只是比技術,更是比誰能壓低價格、砍成本、撐得更久。結果就是:一大堆公司殺價殺到快沒利潤,最後不僅無力投入創新,甚至連正常經營都變得困難,最終有不少企業直接撐不下去倒閉,資源嚴重浪費。
當市場競爭到這種地步,企業利潤被壓縮,影響的就不只是公司本身,還會讓整個經濟陷入通縮壓力。企業賺不到錢,自然就無法加薪,甚至開始裁員,招聘也會減少,社會收入水平下降,大家的購買力跟著萎縮。而當人們看到價格還會一直跌,消費的意願就更低,選擇再等一等,這反過來讓企業更難賺錢,然後再進一步降價,最終陷入一個越來越難破解的惡性循環。
更大的問題是,當企業發現無論怎麼創新,都很快被價格戰吞沒,投資的意願也會降低。沒有人願意花錢去研發一個一推出就會被價格壓到毫無競爭力的產品,這讓市場上的新機會越來越少,經濟增長自然也會變慢。這不只是中國企業的問題,也會讓外資對中國市場失去信心,資金開始外流,進一步影響經濟發展。
這種環境最受影響的,就是每年超過 1,000 萬名大學畢業生。當企業利潤下降、投資放緩,工作機會自然減少,導致大批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只能接受低薪崗位。面對這樣的現實,很多年輕人選擇繼續讀書、考公務員,希望能找到一條「穩定」的路,但這只會讓整個社會競爭變得更加內卷。再加上市場不明朗,年輕人不敢消費、不敢結婚、不敢生孩子,這最終會影響中國的長期經濟發展,甚至改變未來的人口結構,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所以,當我們思考投資中國企業時,除了考慮它們如何在全球市場利用中國模式擊敗對手,更應該關心它們在這場極端競爭裡能否真的「卷」得起,還是最後自己也會被內卷拖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