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 突然談判?
06.05.2025
【5分鐘閱讀】
🌍 全球貿易風雲突變!我在5月2日文章《貿戰風險🤫正逐步解除?》中預測,特朗普的「開天殺價」策略已進入「落地還錢」階段,首份貿易協議即將誕生。僅6天後,美國與英國達成第二任期內第一份貿易協議。就在美英達成協議前一刻,中國突然宣佈副總理何立峰將與美國財長在瑞士會面談判!中國為何在此時放下「不降關稅不談」的強硬姿態?這對你的投資意味著什麼?
💡 你需要知道的關鍵點:
- 美英協議的啟示:美國對英國汽車關稅從27.5%降至10%,鋼鐵鋁製品關稅清零,還贏得波音大單。這10%關稅是否新標準?其他國家能用農產品、軍備還是科技產品換取優惠?
- 中國的務實策略:面對美國4000億美元出口市場的競爭壓力,中國憑藉內需市場(2024年占GDP 40%)和供應鏈優勢(全球60%鋰電池)選擇談判,這是否意味著關稅減免即將到來?
- 市場風向轉變:貿易談判利好頻傳,市場波動回落,但哪些行業將因關稅減免逆襲?六月中旬的不確定性又將如何影響你的投資選擇?
🤔 這些問題你是否也想知道答案?
- 美英協議的框架對中國談判意味著什麼?中國能否爭取類似鋼鐵零關稅的優惠?
- 六月中旬談判進入尾聲時,中國和歐洲誰更有談判底氣?
- 投資市場波動到時可能再度加劇,你的投資組合該如何應對?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5月2日(上星期五)的文章“貿戰風險🤫正逐步解除?“中, 我們分析了美國貿易談判的進展,指出特朗普的談判策略通常不會迅速達成協議。90天暫緩實施對等關稅,如果各國太快妥協可能被視為讓步過多,特別對於造成貿易逆差的國家,難以向國內民眾交代。我提到特朗普慣用「開天殺價」的策略,使談判初期30天陷入僵局,投資市場波動加劇。
然而,我也說明極限施壓高度靠嚇階段已過,特朗普進入“落地還錢”的談判階段。根據他過去談判的流程,我預期在未來一個月內,主要貿易夥伴將陸續達成協議,因為他需要展示協議的可行性,用以施加壓力促使其他國家加快談判,因此協議不會到6月最後一刻才出現。我當時也指出,第一份協議將是最寬鬆的,往後的會越來越辣,造成一種“快成交,快享受”的氛圍。
事實發展與我們的預測吻合。6日後的昨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這是其第二任期內的第一份貿易協議。與此同時,中國也突然宣布副總理何立峰將於未來一週在瑞士與美國財長會面,討論貿易問題。這一時機印證了我所說的「當第一份協議出台前後,各國將開始緊張」的判斷。
⬆️中國外交部公佈副總理何立峰將訪問瑞士期間與美國財長會談(5月7日)
美國與英國貿易協議:第一份協議的市場效應
特朗普的談判策略就像賣一雙設計獨特的波鞋,原價100美元,突然加價到1000美元,買家紛紛卻步,指責你貪心,認為無人會買。但擾攘一輪後,若有人真的以高價成交,其他買家就會開始認真對待。然後你再說,下個月價格將升至1500美元,大家就會開始急,加快購買步伐。當然,最後也有人選擇退出,但對於賣家而言,收入可能大幅增加,除笨有精。關鍵在於產品真的有價值,1000美元的價格有人願意付。而實際環境中,尋找第一個高價買家是最難的,之後就容易得多。
昨天美國與英國達成的貿易協議正是這第一個「高價買家」。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4年美國對英國的貿易順差約為114億美元,英國是美國第六大出口市場,而美國是英國第十三大進口來源國。即使是順差國,英國仍選擇與美國達成協議,這給其他國家的訊號是:這是「最低消費」,連順差國都願意談判,逆差國的壓力只會更大。
⬆️特朗普宣布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5月9日)
協議具體內容的啟示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的細節,美國與英國的貿易協議包括以下條款,並具體體現了特朗普談判策略的靈活性與行業導向:
關稅減免:
美國對英國汽車進口的關稅從27.5%降至10%。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數據,2024年英國對美汽車出口額約為150億美元,這一減免將為英國汽車製造商每年節省約2.6億美元的關稅成本。
然而,10%的關稅仍高於特朗普上任前的2.5%,顯示這並非全面自由貿易,而是特朗普為所有貿易夥伴設定的「基準關稅」。這10%關稅是否為固定標準?從美英協議來看,它更像是一個談判起點,而非不可動搖的底線。對於其他國家,若能提供足夠的市場准入或戰略讓步,關稅可能進一步降低,但10%似乎是特朗普目前願意接受的最低關稅水平,特別針對高價值行業如汽車。
⬆️英國最大汽車製造商JAGUAR LAND ROVER Discovery 系列
美國對英國鋼鐵和鋁製品的關稅降至零。此前,美國對鋼鐵和鋁製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影響了英國約20億美元的出口。這一完全免稅的決定顯示,特朗普對某些戰略性行業願意作出重大讓步,特別是當對方提供對等利益時。鋼鐵和鋁製品的零關稅可能成為其他國家談判的參考標準,尤其是那些在金屬行業有競爭力的國家,如加拿大或澳大利亞。
英國承諾加快美國商品的通關速度,並降低對美國農業、化工、能源和工業產品的貿易壁壘,涉及金額數十億美元,包括牛肉和乙醇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市場准入表明,特朗普高度重視美國農業和能源行業的出口,這可能成為其他國家談判的模板。例如,農產品出口可能對南美國家(如巴西或阿根廷)具有吸引力,而能源產品則可能吸引中東國家。
市場准入:
英國向美國開放更多市場准入,包括一項波音公司的大型飛機訂單。根據波音公司2024年財報,英國航空市場的訂單對其收入貢獻約占5%。這一細節體現了特朗普對美國高端製造業的保護,特別是航空業。波音作為美國的標誌性企業,其訂單不僅帶來經濟收益,還具有政治象徵意義。
⬆️波音公司在2023年尾受到自家飛機多事出事影響,股價大幅回落。直至今年4月初中國因關稅退回飛機事件時跌至最低點,一個月內反彈40%,但仍低於2023年出事前30%。
對於其他國家,是否也能通過購買波音飛機換取關稅減免?答案是肯定的,但不限於飛機。根據美國國防部數據,2024年美國的軍備出口占全球軍火市場的40%,其他國家可能通過購買美國軍備(如戰機、導彈系統)來換取談判優勢。此外,高端工業設備(如通用電氣的發動機)或科技產品(如英特爾的半導體)也可能是談判籌碼。
數字貿易:
雙方同意推進數字貿易協定,減少英國企業對美出口的文書工作。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2024年數字貿易占全球貿易的30%,較2015年的20%顯著增長。這一條款顯示特朗普對服務業出口的重視,特別是數字經濟。對於其他國家,類似的數字貿易承諾可能成為談判焦點,尤其是對服務業發達的經濟體,如印度或新加坡。
未來談判:
該協議被視為進一步談判的框架,涉及英國的數字服務稅和食品標準等問題仍有待解決。這一未解決的問題表明,美英協議是分階段的,特朗普傾向先達成容易的部分,再處理棘手問題。對於其他國家,這意味著初期協議可能同樣是框架性質,具體爭議(如歐盟的農產品標準或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可能留待後續談判。
⬆️根據2024年最新數據與美國貿易前二十大國家數據,可預見歐盟和中國與美國談判的艱巨。
中國的談判策略:務實而非「跪低」
我在5月2日文章中提到,當第一份協議出台前後,各國都會開始緊張,因為中國知道往後將有更多國家達成協議,這些國家將快速搶奪中國在美國的四萬億市場,這些市場理論上一去不復返。果不其然,美英協議宣布前後,中國迅速宣布副總理何立峰將與美國財長在瑞士會面。這一舉動與我預測的時機高度吻合。
過去數週,中國曾表示若美國不降低關稅則免談,絕不跪低。但現在看到,即使關稅未降,談判仍有空間。我贊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之前說法:「他強任他強」,特朗普鍾意認叻吹水極限施壓,就由得他自己表演吧!他有他表演,我們可以不看,甚至還可以大方地向他說“Good Show!”;就好像香港特首現在馬不停蹄不斷到中東和國內推介香港、爭取生意機會一樣,不受任何其他外力情緒所影響,實事求是,盡力做好手上可以做到的事。
中國主動與美國談判絕不應被視為跪低。這種「跪低論」完全不符合邏輯,難道全球主要經濟體主動與美國討論關稅就是跪了下來?用全球標準,沒有一個國家會認為主動討論關稅、作出調整是一種屈服。積極與美國對話,化解誤會,盡力降低關稅,才是務實做法。傾都未傾,怎知對方開什麼條件,怎知對方是否真的無誠意?
⬆️ 中國外交部在4月29日發佈對貿易談判的立場 - 不跪!(星島日報)
中國談判的動機與優勢
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約為4000億美元。若其他國家通過協議搶奪這一市場,中國的出口經濟將面臨挑戰。然而,中國的內需市場和供應鏈優勢使其在談判中並非毫無籌碼。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4年中國的國內消費市場占GDP的比重已升至40%,顯示內需增長潛力。此外,中國在稀土和半導體原材料等關鍵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例如占全球鋰電池供應鏈的60%,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使其在談判中擁有底氣。
對投資市場的影響
整體而言,金融市場的波動性自一至兩週前開始逐步回落,反映市場對不確定性的擔憂正在消退。然而,隨著貿易談判持續傳出利好消息,這並不意味所有行業都能同步受益。正如前文所述,某些行業可能因談判而獲得優勢,成為受益者;某些行業則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犧牲品。此前,有些行業因關稅威脅而受益,例如替代品相關板塊;有些行業則因關稅而受壓,例如依賴出口的製造業。如今隨著談判積極推進,原先受益的行業可能回歸平淡,而原先受拖累的行業或因關稅減免而獲得提振。
因此,理性分析談判中的機遇與風險至關重要,這也突顯了為何我們需要對談判進程及潛在風險進行審慎評估。
⬆️2025年4月初美股回落並觸及2022年投資周期“秋天”的波動範圍
簡單來說,下一波不確定性預計將於六月中旬前後浮現,因為屆時將接近90日寬限期的尾聲。特別是歐洲和中國,因其在談判中擁有較多優勢,相對不易妥協,往往傾向在最後關頭才達成協議。特朗普通常在談判末段會採取高壓策略,通過強硬姿態爭取達成其理想協議,這將導致市場的不確定性顯著上升,投資者需密切關注相關動態以應對潛在波動。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