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哥大沽貨🦖世界危機來襲?🔥
07.03.2025
【5分鐘閱讀】
兩天前,李嘉誠丟下震撼彈,全球43個港口一夜易主,1800億港幣的交易額震驚市場。你有沒有想過,這位96歲的「李超人」,蟬聯香港首富38年的傳奇,為何突然放棄數十年打造的港口帝國,清倉全球貿易的命脈?媒體熱炒「特朗普贏了」「巴拿馬運河落入美國之手」,但這只是表面,他真會單純為了美國送上大禮嗎?
交易宣布後,輿論聚焦巴拿馬運河的得失,稱美國新政府施壓促成場地緣政治勝利。長江和記實業以1800億港幣賣掉除香港和中國外的43個港口,覆蓋24國、掌控10%全球貨櫃吞吐量,這可是他奮鬥半生的核心資產。網上議論特朗普如何「再下一城」,卻少有人問:李嘉誠為何連這隻每年穩賺百億的「金雞」都不要了?他可是那位賣Orange避科技泡沫、拋中國房地產躲樓市寒冬的商界神話。這次出手,背後藏著什麼深意?
回顧他的「沽貨神話」,答案呼之欲出。1999年,他賣英國Orange賺146億英鎊,次年科技泡沫崩盤,他全身而退。2013至2016年,他清空中國房地產套現千億,避開後來的市場低谷。2018年,他以402億港幣賣中環中心,隨後香港商業地產跌30%。如今,他放手港口——經濟的晴雨表,這不僅是巴拿馬的問題,更是全球布局的急撤。為何連英國、荷蘭、亞洲的港口都不留?難道他預見了比特朗普壓力更大的危機?
港口承載80%全球商品運輸,集裝箱貿易佔商業價值六成。2008年金融危機,港口吞吐量暴跌;2018年經濟放緩,碼頭貨量跌兩成。這次清倉,是否暗示他判斷未來幾年全球貿易將迎長期低谷?特朗普的關稅戰燒遍全球,企業投資縮減,需求萎縮,會否拖累經濟入坑?想知道這次交易隱藏的信號?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你有沒有想過,96歲的「李超人」李嘉誠,自1987年《福布斯》富豪榜創立以來,連續38年穩坐香港首富寶座,為何會捨棄數十年苦心經營的港口帝國,一次性清倉全球貿易的命脈?難道這只是為了送給美國人一份大禮嗎?
兩天前,李嘉誠丟出一枚震撼彈:長江和記實業以1800億港幣賣掉除香港和中國外的全球43個港口。媒體鋪天蓋地,頭條全是「特朗普贏了一仗」「巴拿馬運河經營權落入美國企業之手」。是的,美國新政府對運河的壓力,讓這筆交易看似是場地緣政治大勝,網上熱議特朗普如何「再下一城」。但等等,這真的是故事的全部嗎?
過去兩天,大家都在談巴拿馬運河的得失,卻幾乎沒人問:李嘉誠為何連這塊每年穩賺過百億的「生金蛋的雞」都不要了?他可是那位賣掉英國Orange躲過科技泡沫、拋售中國房地產避開樓市寒冬的商界傳奇。這次,他賣的不只是港口,而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43個港口,24國版圖,10%的貨櫃吞吐量。這是他奮鬥幾十年、打造長和核心業務的結晶,一夜之間拱手讓人。背後的深意,難道不比特朗普的勝利更值得深挖?這篇文章將帶你跳出媒體喧囂,回顧他的「沽貨神話」,揭開這次交易的真正信號。
李嘉誠的「沽貨神話」
李嘉誠的投資生涯,就像一部精準預測市場的教科書。他的大額沽貨,往往成為行業拐點的信號。他的多個經典案例,到現在依然讓人拜服:
1999年出售英國電訊Orange
1990年代末,科技股熱潮席捲全球,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持有英國電訊公司Orange大量股份。當時,Orange是歐洲增長最快的移動運營商,股價屢創新高。1999年,他以146億英鎊(約合當時230億美元)將其賣給德國Mannesmann,交易堪稱天價。然而,僅一年後,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高位暴跌近78%,電訊行業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Orange股價隨後下跌約60%,而李嘉誠早已全身而退。數據不會說謊——他的出手時機,堪稱神來之筆。
↑ 1999年Orange 落實賣給德國Mannesmann
2013至2016年撤出中國房地產
2010年代初,中國樓市如火如荼,房價年年飆升。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從2013年起陸續出售上海、北京等地項目,包括上海世紀盛薈廣場和北京盈科中心,至2016年幾乎清空內地地產,套現逾千億港幣。當時不少人笑他「看衰中國」,但事實證明,他又贏了。2015年起中國政府加強了樓市調控。 2020年,中國政府進一步推出”三道紅線”政策,嚴格限制房地產企業的負債水平,大量房地產公司出現財務危機,多間企業倒閉,大量中國房地產債券違約,風聲鶴唳。
2018年賣出香港中環中心
香港商業地產向來是穩賺不賠,中環中心作為核心資產,更是寸土寸金。2017至2018年,李嘉誠以402億港幣賣出這幢全幢大廈,創下香港單棟物業交易紀錄。當時市場一片看好,例如地產界湯文亮先生曾在媒體嘲諷李嘉誠計錯數,認為他放棄了金礦。誰知2019年起,香港受政治動盪和疫情雙重打擊,商業地產租金下跌約30%。仲量聯行(JLL)報告指出,2019至2021年香港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從5%升至12%,中環中心估值大幅縮水。李嘉誠的出手,又一次踩準了節奏。
↑ 2018年關於賣出香港中環中心的報導
2023年起新盤減價戰
2023年,香港樓市尚未完全從疫情陰霾中走出,李嘉誠卻率先點燃減價戰火,震驚市場。根據資料,長實集團3月推出屯門飛揚二期,折實均價較2022年首期低近17%,創青山公路三年來最平新盤紀錄。8月,油塘「親海駅II」以「深水炸彈價」開售,被業界視為減價「第一槍」。2024年4月,長實與港鐵合作的黃竹坑Blue Coast 3B期甚至低於成本價出售,6月再調低屯門飛揚28個單位價格,減幅達11%至28%。這些動作不僅讓一手樓價跌破二手樓,更帶動其他發展商跟隨減價。李嘉誠成功大額沽貨。這一連串減價舉動,證明了他「山雨欲來」的危機意識,也再次展現他在市場轉向下搶先脫手的本領。
↑ 2018年關於新盤減價戰的報導
港口資產 - 全球貿易的命脈
這次,李嘉誠瞄準的是他的港口帝國。為何這筆交易如此引人注目?讓我們從港口的價值說起。
他的投資邏輯,源於對全球貿易命脈的洞察與對穩定回報的追求。港口承載約80%的全球商品運輸(按體積計),集裝箱貿易更佔商業價值60%以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被他視為經濟「穩定器」。無論市場如何波動,貿易存在就意味著持續現金流。同時,港口作為稀缺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許可難得。相比房地產或科技股,港口抗經濟周期能力強,展現「進可攻、退可守」的特質。這套邏輯支撐他數十年深耕港口。
李嘉誠的港口版圖始於1991年,當時和記黃埔以約1.5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貨櫃港菲利斯杜港。這是他進軍全球基礎設施的第一步。當時英國正處私有化浪潮,他抓住機會,卻需面對本地企業競爭、法律審查及「外資」質疑,憑精準判斷與資金實力奠基。1990年代後,他利用香港的貿易樞紐地位,擴張至歐洲、亞洲、中東,如荷蘭鹿特丹港、德國杜伊斯堡港、波蘭格丁尼亞港,談判中應對監管與工會阻力;在亞洲收購馬來西亞巴生港、泰國林查班港、韓國釜山港,克服文化與政治不穩;在中東和非洲,如埃及亞歷山大港、沙特吉達港,憑長期眼光與合資模式站穩。1997年,他拿下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巴港,博弈美國與巴拿馬政府,投入巨資升級設施。
↑ 較早前才大量投入資金升級英國港口設施
巴哈馬自由港則需解決基建落後與融資難題。這些心血累積成今日規模:23國、43個港口、199泊位。根據長和年報,港口業務過去十年平均每年貢獻約390億港幣收入,截至2024年6月末的12個月,相關服務佔集團利潤18.95%,堪稱「生金蛋的雞」。
↑ 英國最大貨櫃港菲利斯杜港
然而,他卻一口氣清倉,純粹因為特朗普?不可能。長和以1800億港幣將除香港和中國外的43個港口賣給BlackRock牽頭的財團。這不是分階段退出,而是罕見的急促清倉,背後原因既是危機,也是李嘉誠的智慧轉機。以巴拿馬運河為例,這本是長和隱患——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重申「美國優先」,威脅審查外資對運河經營權,美國貨物佔運河流量超60%,若權利終止,損失或達數十億美元。然而,李嘉誠未坐以待斃。他預見,若美國企業「解決」運河問題,這些美國企業會在美國贏得政策紅利。他選擇退出,避免被動損失,將燙手山芋拋給BlackRock。這家資管巨頭正拓展私募基金業務,港口是其夢寐以求的長期資產,即使貿易衰退,也能靠20-30年穩定回報(年化8%-10%)無懼波動。更重要的是, 基金管理層最在意短期業績,這筆收購讓他們財報亮眼。李嘉誠則能套現1800億港幣,在危機前全身而退。
這裏要思考的是,若李嘉誠僅擔心巴拿馬運河經營權被收回,那只是巴拿馬的問題,為何他要沽出其他與美國無直接關係的港口,例如英國、荷蘭、亞洲、中東等地?有必要捆綁全部港口(除中國香港外)嗎?他花數十年打造這些寶貴、能獲得長期收益的資產,如此決斷,看來反映了他對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危機可能性的憂慮,且這危機或許不是短期的半年,而是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港口是全球經濟晴雨表
港口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其貨物吞吐量直接映射貿易與經濟活動的脈動。數據顯示,約80%的全球商品貿易依賴海運,其中集裝箱運輸佔總量的35%,卻承載60%以上的商業價值,成為製造業與消費品貿易的風向標。歷史案例清晰可見: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新加坡港貨物吞吐量暴跌13.5%,上海港下降11%,美國查爾斯頓港同期總吞吐量下滑近18%,拉美地區港口活動萎縮11.2%,無不反映全球經濟的急劇收縮。到了2018年,全球經濟再度放緩,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下跌兩成,大灣區港口下降27%,美國前十大港口2023年總量銳減20%,法國馬賽-福斯港同期下跌15%。然而,這些波動李嘉誠早有準備,當時他並未沽出這些「生金蛋的雞」,因為投資港口的邏輯就是在短期經濟衰退時也能持續產生現金流,待經濟復甦、貿易反彈後再帶來大量盈利。
這讓我想起一個刻骨銘心的歷史教訓:1929至1934年全球經濟大衰退,期間貿易量下跌約66%,美國關稅壁壘與高失業率加劇衰退。套用到當今世界,只有這種長達五年的低谷才會令港口營運虧損入骨,港口估值就會暴跌。
↑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候失業工人情況
去年12月13日,我曾分享“美通脹重臨 資產大凶兆?”,當時美股在6100點高位,討論了減息雖注入經濟動力,但特朗普的人為政策大幅提升不確定性。市場視而不見,波動指數僅13,投資春天已超兩年,必須慎重考慮風險,重新考慮調整投資組合。當時說明,這與散戶思維下預測股市或風險資產是漲是跌無關,而是從風險回報的角度,以專業投資者的視角進行判斷。李嘉誠的操作可以看出,他也是執行一致的投資邏輯,符合真正中長線投資者的部署與思維。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述,美國發動貿易戰必引發反擊,影響或輕或重。特朗普不僅對中國施壓,還同時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徵高額關稅,甚至計劃對歐盟採取對等措施。這些政策直接衝擊各國經濟,而各國的貿易報復無可避免地反噬美國本身,形成多線開戰的不利局面。特朗普採取極限施壓策略,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可能鬆可能緊,帶來極大不確定性——今天不加,明天可能加;今天加了,明天或再加,或減輕。企業家面對這種變數,如何制定中長期計劃?最簡單的應對是減少投資,全球增長動力因此逐步消退已成定局。部分國家甚至可能迅速陷入衰退,連鎖效應進一步壓抑需求,形成惡性循環,推動全球經濟步入減速期。這風險不容忽視,值得我們警惕。
↑資料圖
李嘉誠一直不僅預見危機,更懂得在危機中找到機會。港口出售既是對全球貿易黑暗未來的預警,也是他化險為夷的傑作。正如他曾說:「做生意要看遠一點,不要只看眼前。」從Orange到中環中心,再到如今的港口交易,他一次次在風暴前全身而退。這次,他將巴拿馬運河的潛在危機化為過千億港幣的現金王國,再次展現「有準備、有眼光的人總能笑到最後」。對他來說,這不僅是撤退,更是精準的資本博弈;對我來說,這是警鐘,也是啟發。
【關於上一集提到的哪些中國板塊將在未來受益,因篇幅有限,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再作討論】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