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到價, 如何思考?
2025年1月7日
🔥 小米到價!你下一步該怎麼走?🔥
最近小米的股價觸及了我們兩年前設置的提醒價,市場最近對小米反應熱烈,媒體和分析師更是一面倒地給出「買入」評級。🚀
但,現在的股價還能追嗎?還是應該考慮逐步獲利了結? 🤔
我將分享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如何思考,並重點解釋:
🔹 專業投資者思維會如何在這波行情中操作
🔹 持有 or 沽出?如何做出理性選擇
這篇文章將幫助你用更專業的視角看待小米的投資。
最近媒體熱烈吹捧小米股票,幾乎所有分析員都給出了「買入」評級。恰巧,小米的股價正好觸及了我兩年前設置的價格提醒35元。
我對小米這隻股票的喜愛,追夢投資平台的朋友們都非常清楚。還記得我第一次分享關於小米的短片是在2021年,當時股價大約在20多元, 認為適合較長線持有。之後,我陸續發表了多篇相關文章,其中包括2022年5月20日撰寫的《小米食粥食飯,2024年最關鍵》,當時股價是11元。
當天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只要小米真的成功在2024年推出小米電動汽車,一晚沽清,萬人空巷,排隊買車要等一年, 幾乎可以肯定會出現。 現在的問題是小米真的是否有能力推出小米汽車? 如果最終沒有,根據估值計算,價值就會較低; 但若成功,價值上升至40-50元以上, 又有何出奇?”
當時文章說明,雷軍選擇2021年正式啟動做車計劃,是他已經清楚電動車生產已進入最理想利用小米模式切入的階段, 而這個時候進入,他判斷最終成功的機會率是最高的。當時提到“只要小米能夠在2024年成功推出電動車,市場反應必然熱烈,股價將上升至40-50元不成問題” - 這一預測基於我對小米業務財政及創辦人雷軍決策的理解。他在2021年啟動電動車項目,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看準了市場進入點和小米模式的潛力。
當天,小米的股價僅為$11,市場上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家手機製造商能夠成功跨足電動車領域。但正因如此,這是一個具備極高回報潛力的機會。
事實證明,雷軍說到做到,與我們兩年前的預期一模一樣。
2024年3月28日,小米如期正式推出了小米汽車,市場反應也如我們預料般熱烈。首批訂單瞬間爆滿,開賣一刻已售出5萬,而排隊拿貨時間長達8個月。往後產能逐步提升,至今還要等半年,可見需求依然誇張,現在甚至出現二手車價格高於一手車的奇特現象。
目前小米汽車的產能已從最初的每月10,000台提升至約20,000台,2024年出貨量近13萬輛。而雷軍預計2025年出貨量將提升至30萬輛。要知道,比亞迪花了10年時間才達到類似的產能,小米卻僅用了一年,更是不愁賣。
專業投資人思維的操作
隨著小米股價逐步攀升至40-50元的目標區間附近,作為專業投資者的思維,必須執行計劃,逐步沽出部分或全部持倉。這並非因為對小米未來失去信心,而是基於以下幾個核心理念:
- 計劃必須全面執行
專業投資者的思維,始終以計劃為主導。當初設定目標價40-50元附近時,就已經明確這是一個階段性目標。如今目標已達成,貫徹執行是我們投資紀律的重要體現。 - 風險控制與再分配
即使小米汽車未來仍可能持續增長,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市場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始終存在。逐步沽出部分持倉,可以將盈利鎖定並重新分配資金,投入到其他潛力標的或進行新的布局。 - 新目標需有不同預期
若要繼續持有小米股票,投資的邏輯與目標需與之前不同。例如,若相信小米能夠在全球市場擴展電動車版圖,或在AI及智慧家居領域取得突破等。
在市場熱烈時,許多散戶投資者常抱有「貪勝不知輸」的心態,認為股價會無限上升,因此即使股價已達到之前理性設定的目標區間,他們依然選擇繼續持有,期待更高的回報(這是建基於自己的貪婪而非理性判斷)。有些散戶甚至在此時受到投資銀行和媒體的吹捧影響,在股價高位時繼續大額買入,而在價格低迷時反而沒有行動或錯失機會。這種高追的行為,往往更容易導致錯失最佳沽出時機,甚至在市場回調時面臨虧損。
相比之下,專業投資者則更注重風險管理與計劃執行。我們投入資金時,清晰知道相關目標是多少,並在底價或目標達成時果斷行動,絕不會受到市場氣氛影響。這不是單純的盈利與虧損問題,而是整個投資邏輯的問題。
如果預期已經實現,但沒有其他理性新的角度支持繼續持有,僅因股價上升而繼續持倉,這是貪婪的表現,是非常危險的。從投資紀律的角度來看,這種心態代表著即使預期落空,也會因為股價持續下跌而不捨得離場。這種行為對整個投資組合的未來成長構成重大障礙,甚至可能成為無法達到財務目標的主要原因。當股價下跌時,這種缺乏紀律的行為將加劇損失,最終導致徹底虧損。
因此,無論你在這個情況下繼續持有最後獲利與否,都一樣糟糕。因為這說明整個投資邏輯和紀律出了問題,影響的是您能否在長期內達到目標並實現財務自由。
若要繼續持有小米,需要思考的觀點
若要繼續持有小米股票,即代表您相信未來企業的發展前景和盈利能力將超出當前的市場預期。這需要投資者重新評估和審視小米的多個方面,包括但不限於以下觀點:
- 電動車業務的持續增長潛力
小米汽車的市場接受度、產能擴張速度以及技術創新是否能夠保持領先地位。如果小米能夠在全球市場佔據更大份額,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則未來盈利可期。 - 智慧生態系統的進一步擴展
小米生態鏈產品(如智慧家居、IoT設備等)是否能持續擴大市場份額,並在全球市場擁有更高的滲透率。特別是小米如何利用AI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推動生態系統的發展。 - 全球市場擴展與品牌提升
小米在國際市場的表現如何?能否在印度、東南亞、歐洲等市場繼續保持增長,並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用戶忠誠度。 - 核心業務盈利能力與創新
除了手機和電動車,小米是否有新的增長點或技術突破,如AI、雲服務或半導體等領域。這些業務是否能夠為公司帶來可觀的收入增長。 - 市場競爭與政策風險
需要關注競爭對手的策略變化以及行業內的政策變動,是否會對小米的業務構成威脅。
如果這些方面的表現您認為會超出當前市場預期,那就是說明您認為小米具有更高的長期增長潛力,那麼繼續持有將是理性的選擇。
我們在2年前的投資策略建立在市場普遍對小米造車能力缺乏信心的背景下。當時,小米投資近千億於造車項目,市場認為這是一場高風險賭博,而小米的手機業務亦正面臨增長瓶頸。我們預期小米成功推出汽車並獲市場熱烈反響,同時手機業務會更具競爭力,儘管存在風險,潛在回報非常可觀。
如今,小米的汽車業務已取得顯著成就,銷售強勁,而股票價格已經反映了我們這一預期的實現。然而,我認為若期望未來業務能達到想蘋果級別的全球影響力,則面臨更多未知數與挑戰,風險和回報相比之前明顯沒有那麼吸引。
無論您最終決定如何,都應將思路和理由記錄於投資日記中,以便未來回顧與跟進。持續這樣的紀律和反思,將有效提升你的投資效率與長期回報,這正是建立專業投資人思維的重要一部份。
記住,最終能否獲得巨額投資回報,並不取決於你今天或明天的投資是否賺錢或虧損,而在於你是否持續鍛煉並實踐專業投資者的思維方式,並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投資。這才是真正決定我們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