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幣暴力升值🚀提防金融危機?
06.05.2025
【5分鐘閱讀】
亞洲全球金融市場又正經歷少見的波動 -港幣觸及強方兌換保證,香港金管局兩日內沽出1100億港幣買入美元,創20年來最大規模。新台幣兌美元單週升值4.5%,人民幣突破7.20,馬來西亞幣創2024年10月新高。
📈 這波升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和貿易談判正迫使亞洲國家讓貨幣升值以換取關稅豁免。但問題在於,這波升值並非經濟強勁推動,而是投機熱潮和談判策略的結果。😱
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貨幣暴漲是投資良機,還是金融危機的前兆? 試想,貨幣快速升值可能推高股市和房地產價格,但若貿易談判破裂或投機資金撤離,會發生什麼?💸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前車之鑑,資金瞬間流出,市場崩潰。如今,全球貿易放緩、中美關係緊張、亞洲新興市場債務佔GDP比重從2019年的50%升至2023年的60%,風險不容小覷。🏦 持有美元資產的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若未妥善對沖,可能因貨幣升值損失數十億。新興市場企業背負的1.2萬億美元債務,若出口收入減少,還債壓力將引發違約風險。
這對你的投資意味著什麼?🤔 以下問題值得深思:
1️⃣ 亞洲股市和房地產會否先漲後崩?
2️⃣ 貨幣波動如何影響出口商和你的投資組合?
3️⃣ 你的金融機構是否已對沖貨幣風險?
4️⃣ 貿易戰會否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危機?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港幣觸及強方保證,金管局兩日沽出1100億港幣買入美元,20年來最大金額。新台幣兌美元單週升值4.5%,創近年最大單日漲幅;人民幣兌美元突破7.20,為2024年11月以來首次;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突破4.20,創2024年10月新高。
早在2025年1月17日,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前3天, 當美元兌其他貨幣處於近年最強勢(美元指數從2024年11月的104升至109,升幅約5%)時,我已在文章《人民幣將大升,廣場協議2.0?》中預測,美元的強勢可能在2025年突然逆轉,亞洲貨幣可能因美國的貿易談判壓力而大幅升值。
這個預測如今正在實現。這些貨幣升值背後,相信與美國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密切相關。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進口商品實施「對等關稅」,並給予90天緩衝期,預計7月初生效。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和東盟國家正積極與美國談判,爭取關稅豁免,避免出口受重創。
貨幣升值與貿易談判的關聯
貿易談判的壓力
想像你是一個賣水果的商販,美國是你最大的客戶。突然,美國說要對你的水果加收高額關稅,導致你的蘋果在美國賣得貴,訂單減少。為了保住生意,你得跟美國談條件,比如降低價格或答應其他要求。現在,亞洲國家就像這樣的商販。2025年4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進口商品實施「對等關稅」,並給予90天緩衝期,預計7月初生效。這意味著亞洲出口的商品,如手機、汽車、衣服,可能要多付稅,價格上漲,影響生意。為了避免損失,日本、韓國、台灣和東盟國家正與美國積極談判,爭取關稅豁免。
我在2025年1月13日的文章《人民幣將大升,廣場協議2.0?》中提到,特朗普的談判策略除了用關稅外,常以匯率為槓桿,逼貿易夥伴讓本國貨幣升值。為什麼?因為貨幣升值會讓出口商品變貴,減少對美國的出口,幫美國本地產品搶市場。例如,如果人民幣從1美元兌7元升到6.5元,中國的商品在美國會變貴,美國消費者可能轉買美國貨。市場數據顯示,這種壓力已推高匯率:新台幣5月初兌美元升值6.5%,創1988年來最大單週漲幅;人民幣突破7.20,為2024年11月以來首次;馬來西亞幣突破4.20,創2024年10月新高。儘管台灣當局否認談判涉及匯率,投資者已拋售美元、買入新台幣,推高新台幣匯率。市場也在猜測,美國可能要求亞洲國家讓貨幣升值來換取關稅豁免,這與我早前預測的美元回落、亞洲貨幣被逼升值趨勢一致。
⬆️中國台灣據報已完成第一階段與美國的關稅談判 (2025年5月3日 路透社)
貨幣升值的短期影響
貨幣升值聽起來像是錢變「更值錢」,但現在的升值不是因為經濟特別強,而是貿易談判和市場投機(投資者為了賺快錢買賣貨幣)推動的。這種情況會帶來幾個影響。
假設你是韓國手機製造商,原本1美元兌1300韓元,你的手機在美國賣100美元,相當於13萬韓元。如果韓元升值到1美元兌1200韓元,你的手機得賣108美元才能維持同樣的韓元收入。美國消費者可能嫌貴,轉買其他品牌,你的生意就受影響。
同樣,投資者看到貨幣升值,覺得亞洲有賺頭,會把錢砸進股市或房地產,推高價格。但如果談判破裂,這些錢可能突然撤走,導致大跌。
貨幣升值的邏輯:好消息還是隱藏風險?
經濟健康的自然升值
貨幣升值通常意味著經濟強勁,就像一家公司業績好,股票價格上漲。假設中國經濟火熱,工廠訂單爆滿、出口大增、人民收入提高。外國投資者覺得中國有賺頭,就把美元換成人民幣,買中國的股票或建工廠。這種需求推高人民幣匯率。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05至2010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5%,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約20%,就是這種情況。
想像你開了一家超火的餐廳,生意好到不行,投資者拿美元換你的「餐廳貨幣」(人民幣)來入股,貨幣需求多了,就值錢了。這種升值是好事,因為背後有真實的經濟支持:工廠擴張、更多人找到工作、國家外匯儲備(像「存款」)增加。就像你的餐廳賺錢多,能開分店、請更多員工,穩穩當當。這種市場驅動的升值風險低,因為有經濟基本面撐腰。
人為操縱的升值風險
但現在的亞洲貨幣升值,不是經濟大好,而是談判壓力或投機推動,就像有人故意炒高你的餐廳貨幣,但你的生意沒變好。
這種升值可能帶來麻煩。假設新台幣因談判壓力,一個月從1美元兌32新台幣升到28新台幣。台灣芯片公司賣芯片賺100美元,原本換3200新台幣,現在只換2800新台幣,利潤少了,可能得裁員或減產。
貨幣升值的衝擊與資產泡沫風險
亞洲經濟的脆弱性
亞洲國家現在面臨多重挑戰:全球貿易放緩(大家買東西少)、中美關係緊張、國內債務高企。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24年報告,亞洲新興市場的公共債務佔GDP比重從2019年的50%升到2023年的60%。貨幣快速升值讓這些問題更棘手,還會推高資產價格。台灣的半導體出口佔GDP約40%,如果新台幣持續升值,芯片價格變貴,訂單減少,影響工廠和工人。
就像你賣水果,價格貴了,美國客戶不買,收入掉。同時,貨幣升值吸引大量資金湧入,推高股市和房地產。只要這趨勢持續幾個月,資金會不斷追入,進一步推高資產價格。但這些漲勢往往沒經濟基本面支持,純粹是投機驅動。如果貿易談判破裂(像美國突然加關稅)、談判達成後反悔(改變條件),或全球經濟意外放緩(像疫情時),資金會迅速撤離新興市場,導致股市或房地產崩盤,引發巨型泡沫爆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前車之鑑,資金快進快出,市場瞬間崩潰。
⬆️國際貨幣基金組下調了亞洲經濟增長預測(2025年4月22日 CNBC)
金融機構的潛在損失
貨幣升值對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影響尤其嚴重,因為它們持有大量美元資產,比如美國國債。假設一家台灣保險公司持有1000萬美元國債,原本1美元兌32新台幣,價值3.2億新台幣。如果新台幣升值到1美元兌28新台幣,國債只值2.8億新台幣,虧損4000萬新台幣。要知道他們的保單債務全部主要是本國貨幣,很多相關企業都沒有做足對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2023年亞洲保險公司美元資產佔總資產約30%,本幣升值10%可能導致資產損失3%。
如果虧損嚴重,客戶可能擔心,紛紛退保,保險公司得賣資產換現金,進一步推低資產價格。就像你開餐廳,生意差,顧客要求退預付餐券,你得賣設備還錢。這種損失還可能傳導到銀行,因為銀行可能借錢給保險公司。1997年泰國金融機構因貨幣波動損失(當時因經歷一段時間的大規模資金進入後,外來資本突然極速撤退,本地貨幣極速貶值),導致銀行倒閉、經濟崩潰。
在正常匯率波動不足出現問題,但如果出現短期極端的波動,風險管理較為脆弱的企業或金融機構就會容易出事。2023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出大事就是類似的例子。
⬆️2023年3月媒體討論政府拯救矽谷銀行的做法(2023年3月16日 ABC)
新興市場的連鎖危機
新興市場像馬來西亞、泰國的金融系統較脆弱,持續貨幣升值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許多企業借了美元貸款,根據IMF數據,2023年亞洲新興市場企業美元債務達1.2萬億美元。如果貨幣升值,由於這不是經濟推動,出口收入會減少,還債更難。就像你借美元開餐廳,貨幣升值後收入掉,還債吃力。如果企業還不了債,銀行壞賬增加,可能停止放貸,中小企業拿不到錢,關門倒閉。就像你的餐廳供貨商沒錢,停送菜,你的生意也垮。這最終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人們沒錢消費,經濟更糟,甚至引發社會動盪。
保護你的財富:投資與風險防範
面對貨幣升值和談判不確定性,特別針對未來幾個月資產可能飆升的風險。首要任務是檢查你投資的金融機構是否安全。如果你買了保險或銀行股票,去它們的網站找年報,查看「風險管理」或「外匯風險」部分,確認它們的美元資產是否有「對沖」,也就是像買保險一樣防貨幣波動的措施。如果年報說對沖比例高,風險就低。
當然現在還沒有出現危機,然而以上情況值得我們深入關注。當問題真的發生了,當消息已經是街知巷聞的時候,到時才想辦法就太遲了 - 瑞信就是一個好例子。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