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捫到鴻星🔥一份「高危老字號」死亡😵名單正在生成,你的持股安全嗎?
04.07.2025
【5分鐘閱讀】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你從小聽到大、刻在幾代人記憶裡的「金字招牌」,可能正是你投資組合中潛伏的最大風險?
從美國百年食品巨頭地捫(Del Monte)在2025年7月申請破產保護,到香港的鴻星、海皇、大班、Physical舒適堡接連倒下,這絕非偶然的個案,而是一場席捲全球的「老字號滅絕事件」的序幕。一個殘酷的現實是:你所以為的「品牌護城河」,在時代的巨浪下,可能只是一道不堪一擊的沙堤。
一份無形的「高危老字號」死亡名單,似乎正在市場的暗處悄然生成。這篇文章,將為你揭開這份名單的篩選法則。我們將從投資者的角度,提出一個最核心、也最讓你恐懼的問題:你如何能確保,你今天滿倉持有的績優股,不會成為明天的鴻星或地捫?
讓我們一起,從這些轟然倒下的巨人殘骸中,綜合出5個審查清單,幫助我們只需花20分鐘,就能尋找到未來財富的避險地圖與淘金密碼。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短片預期於2025-07-05 星期六完成,會以獨立電郵發送】
【15分鐘閱讀】
故事的開端,必須從大洋彼岸說起。2025年7月,擁有139年歷史的美國地捫食品(Del Monte Foods)正式聲請破產保護。這個幾乎等同於「美國家庭儲物櫃」的品牌,它的倒下,為全球的投資者敲響了第一聲淒厲的警鐘。地捫的失敗,是一本完美的教科書,血淋淋地揭示了傳統品牌在現代商業戰爭中的三大致命傷。
地捫的輓歌與一個時代的終結
首先是消費者典範的轉移,這是一場無聲的革命。地捫的百年基業,建立在工業時代對「便利」與「長效保存」的極致追求上。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消費者,特別是掌握未來消費力的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價值觀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他們追求的是新鮮、有機、非基改、低鈉、無添加。在他們眼中,罐頭是「不健康」、「加工過度」的代名詞,是屬於祖母那個時代的陳舊遺物。當整個社會的飲食哲學從「儲存」走向「新鮮」,地捫的核心價值便被顛覆。生鮮電商的崛起,讓獲取新鮮食材變得比打開一個罐頭還要輕而易舉,地捫的存在便顯得多餘。這對投資者的啟示是:一個品牌最大的風險,不是明面上的競爭對手,而是被它賴以生存的整個時代所拋棄。
其次是成本結構的僵化與經濟逆風的絞殺。地捫的運營模式,是典型的重資產製造業,重度依賴鋼鐵、鋁材等大宗商品。近年全球通膨,使其生產成本不斷飆升。與此同時,銷量卻在無情下滑,這等於企業的利潤被從上下兩端雙向擠壓。更致命的是,為了與各大超市(如Walmart、Costco)推出的、價格更低的自有品牌競爭,地捫被迫投入天文數字的行銷資源並進行折價促銷,讓自己進一步陷入了惡性循環。這血的教訓告訴投資者,分析一家傳統製造業公司時,千萬不能只看它響亮的品牌,更要像外科醫生一樣,剖開它的成本結構,評估它在宏觀經濟逆風下的脆弱性。
最後是創新的遲緩與體制的傲慢。儘管地捫也曾嘗試推出如珍珠奶茶等新產品,但相對於其龐大而陳舊的核心業務而言,只是杯水車薪。百年品牌的巨大成功,往往會滋生一種體制性的傲慢,像溫水煮蛙一樣,讓它對市場的微小變化反應遲鈍,直至微風匯成風暴,才驚覺大船即將傾覆,但為時已晚。
地捫的案例,如同一面魔鏡,映照出全球範圍內無數「老字號」們共同的困境。它們的品牌或許依然響亮,但其賴以成功的商業邏輯,可能早已被時代的酸雨侵蝕得千瘡百孔。
香港的共鳴
如果說地捫的破產是遠方的雷聲,那麼鴻星、海皇、大班、Physical在香港的相繼倒下,則是近在眼前、劈在你頭頂的閃電。它們的敗因雖與地捫不盡相同,卻在底層邏輯上驚人地一致,並帶有深刻的、無法迴避的香港本土烙印。
鴻星海鮮酒家
『鴻星海鮮酒家』此名於我,總有份難以言喻的親切。猶記2008年,正值金融海嘯最驚心動魄的十月,我的婚宴便是在中環鴻星舉行。記憶猶新的是,大婚前數天,工作上仍為銀行客戶頻繁處理追加保證金(Margin Call)的緊急來電,市場風雨飄搖;然而鴻星員工們的熱誠款待,親切地接待我每一位親朋摯友,那份亂世中的溫情與專業,至今依然深深烙印我心。
創立36年的鴻星,曾是香港餐飲界的創新先鋒,從「石頭魚專門店」到卡通點心,它比誰都深諳市場營銷。然而,它最終卻死於一場由三大因素構成的「完美風暴」。第一,「港人北上」消費模式的結構性衝擊。這不是暫時的熱潮,而是一場不可逆轉的人口與資金大遷徙。週末大量市民湧入深圳等地,尋求更高性價比的餐飲娛樂,直接掏空了香港本地、尤其是假日晚市的客源。第二,遊客消費降級。訪港旅客的錢包正在縮水,他們不再追求傳統的盛大宴席,轉而青睞更具地道風情的特色小店與街頭美食。第三,高昂租金的催命符。在收入銳減的背景下,無法與業主達成減租協議,成為壓垮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鴻星的結業,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傳統大型粵式酒樓若不徹底改變其沉重的成本結構與陳舊的顧客體驗,其生存空間將會被無情地壓縮至零。
大班西餅
大班西餅是「冰皮月餅」的發明者,這曾是其最驕傲、最耀眼的創新資產。但問題是,除了冰皮月餅,在日常的麵包西點業務上,大班卻顯得日益保守和老化。近年來,香港烘焙市場經歷了一場劇烈的消費升級。以Bakehouse為代表的精品麵包店,憑藉歐式風格、高品質原料、絕佳的口感和強烈的社交媒體「打卡」屬性,迅速俘獲了年輕一代的胃和心,成為他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大班的門店形象、產品種類數十年如一日,在年輕消費者眼中,它逐漸成為了「父母輩的選擇」。當一個品牌的核心產品(月餅)具有強烈的季節性,而日常業務又無法與新興的、更性感的對手競爭時,它的衰落便只是時間問題,無可挽回。
Physical 舒適堡
Physical 舒適堡的倒閉,是其僵化商業模式的必然結局,這是一場遲來的審判。其核心是「預繳式重資產」模式:簽訂長期租約,開設動輒數萬呎的大型健身中心,然後依靠高壓銷售團隊向你推銷長達數年甚至十年的會籍,提前鎖定大量現金流。這種模式在過去行之有效,但在今天卻漏洞百出,令人厭惡。首先,消費者變得更精明,極度厭惡高壓推銷和預繳風險,他們寧願多付一點錢,也不願被合約綁死。其次,市場上出現了更靈活、更便利的替代品:按月收費、無人值守的24小時健身室,以及專注於瑜伽、拳擊等特定領域的小型精品工作室。這些新模式資產更輕、收費更透明,完全擊中了Physical的痛點。Physical的失敗,是重資產、長週期、資訊不對稱的舊商業模式,被輕資產、短週期、資訊透明的新商業模式殘酷淘汰的典型案例。
這些香港品牌的集體陷落,為地捫的全球性警示提供了最真實、最貼身的本土註腳。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殘酷的結論: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如何篩查你手中的「高危股」?
面對這份正在不斷拉長的「死亡名單」,他們可能包括不少香港上市公司。作為投資者,我們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唏噓感慨,那樣只會讓我們可能成為受害者。我們必須從中提煉出能保護我們資產的實用法則。以下五個專業投資者角度,就是你用來審視自己投資組合的「X光片」,它能照出那些看似健康、實則內裡早已腐爛的股票。
第一法則:警惕「品牌光環」陷阱,重新審視護城河的有效性
過去,巴菲特所推崇的「品牌護城河」堅不可摧。可口可樂、吉列等品牌深入人心。但今天,我們必須用最嚴苛的眼光問一個問題:這條護城河,是真正由技術、網絡效應或成本優勢構成的銅牆鐵壁,還只是由消費者昔日的情感和習慣堆積起來的、一推就倒的沙堡?
審查清單:
- 我持有的這家公司,其品牌在「00後」消費者心中有何地位?他們是否願意為之付費,還是在嘲笑它的老土?
- 如果一個更便宜、或體驗更好的替代品出現,消費者會輕易轉移嗎?(請參考鴻星 vs 深圳喜茶、大班 vs Bakehouse的慘烈對比)
-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五年是否依然有效?還是會被新技術、新模式徹底顛覆?
第二法則: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利潤表可能會說謊
這是最硬核、也是最容易被散戶忽略的一點。鴻星在結業前拖欠薪金和強積金,這就是最危險、最明確的求救信號!一家公司可以通過各種會計手段美化利潤表,讓你看到虛假的繁榮,但現金流的枯竭卻無法掩飾,這是企業生存的氧氣。
審查清單:
- 立刻查看公司近三年的現金流量表,其「經營活動現金流」是持續流入還是流出?是否穩定?還是像得了重病的人一樣時有時無?
- 公司的應付賬款週轉天數是否在不斷拉長?這意味著它可能在靠拖欠供應商的錢來苟延殘喘。
- 公司的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是否在快速攀升?它是否已經過度依賴借貸度日,變成了一個資產負債表上的「癮君子」?
第三法則:分辨「結構性衰退」與「週期性低谷」
這是決定你投資成敗、甚至生死的關鍵分野。週期性低谷,是指公司因宏觀經濟不景氣而暫時陷入困境,一旦經濟復甦,它將重獲新生,股價甚至會報復性反彈。而結構性衰退,則是指其所在的整個行業或商業模式正在被歷史永久性地淘汰,它就像一艘駛向瀑布的船,無論多麼豪華,結局都只有粉身碎骨。
審查清單:
- 我投資的公司,其所處的行業是在萎縮還是在擴張?(例如,罐頭食品 vs 健康食品、傳統百貨 vs 電商直播)
- 導致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是短期的(如疫情封鎖),還是長期的、不可逆的(如消費習慣改變、技術替代)?
- 對自己誠實:投資一家處於結構性衰退行業的公司,就像在逆風中奔跑,即使它曾是冠軍,最終也只會筋疲力盡,讓你血本無歸。
第四法則:評估企業的「適應能力商數」(AQ)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其適應能力商數(Adaptability Quotient, AQ)是決定其能否長久生存的終極關鍵。
審查清單:
- 面對市場的新趨勢(如AI、ESG),公司管理層是積極擁抱、嘗試引領,還是視而不見、被動應對,甚至公開嘲諷?
- 公司近五年內,有沒有成功孵化出新的、有增長潛力的業務線?還是僅僅在舊業務上原地踏步,吃老本?
- 公司的決策速度和組織架構是否靈活?能否快速響應市場,推出新產品或新服務?還是一個臃腫、遲緩的官僚機構?
第五法則:重新理解風險
地緣與本土因素的權重,地捫受美國關稅政策的直接衝擊,香港品牌則被本地的經濟生態和與內地的互動模式所深刻影響。這提醒我們,今天的投資,絕不能只埋頭看財報,還必須抬頭看天,看清政治和社會的風向。
審查清單:
- 公司的供應鏈是否過於集中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存在地緣政治風險?一場貿易戰就可能讓它癱瘓。
- 對於持有香港本地股的投資者:你是否充分評估了「北上消費」、「人才流失」、「人口結構老化」這些長期且不可逆的本土因素,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毀滅性影響?
你的選擇——做時代的見證者,還是駕馭者?
回到我們最初那個讓你心驚肉跳的問題:你的持股安全嗎?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通過以上分析,你應該已經明白,“安全”從不來源於一個品牌過去的輝煌,而來源於它駕馭未來的能力。
地捫、鴻星、大班、Physical……這份「死亡名單」還會繼續增加,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它們的倒下,對悲觀者而言,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但對敏銳的投資者而言,這恰恰是財富重分配的發令槍!當舊的模式被淘汰,新的模式必然崛起;當舊的巨頭倒下,新的王者必將誕生。
現在,立刻打開你的投資App,用我們今天討論的五大法則,像醫生一樣,為你持有的每一支股票做一次全面的「體檢」。找出那些潛在的「高危老字號」,不要再抱有任何幻想和感情,果斷地將它們移出你的核心持倉。然後,將你的目光和資金,投向那些真正理解新一代消費者、現金流健康、處於結構性增長行業、並展現出卓越適應能力的未來領導者。
另外,以上清單的解讀法,例如出現一個還是全部我們就要行動?如何設定「黃色」與「紅色」警報?我會在明天短片版詳細分享。
你的錢包,你的未來,全在你此刻的認知與選擇之中,明天短片🎥見。
👇 請點擊免費觀看2025年07月03日星期四 第2集👇
✨ 追夢問答成長路節目✨🎥
本集內容約15分鐘:
👉🏻 當「去美元化」的憂慮籠罩,黃金是否您的諾亞方舟? (短片分段:01:49)
👉🏻 手持大量現金,「等待下一個低點」是否完全錯誤?(短片分段:06:13)
👉🏻 資產完全投入美國股市,是否安全?(短片分段:09:10)
👉🏻 面對如Palantir (PLTR) 前景吸引力但PE極高的股票,應否買入?(短片分段:11:20)
【✨ 追夢問答成長路 - 逢星期四播出 ✨】
在投資的漫漫長路上,我們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的「知識盲區」。您是否曾在市場波動時,腦中閃過一個疑問,卻無從解答?或者,您是否好奇過,其他成功的投資者,他們關注的是什麼?他們又會如何提問?
真正的成長,不僅來自解決自己的問題,更來自觀察和理解「別人問的問題」。 這能讓我們跳出個人思維框架,以數以倍計的速度拓寬認知邊界,窺見專業投資者的思考全貌。
每週一,我會與我的同事集中討論每位提交的問題,並開始蒐集與問題有關的數據和資料,而我更會親自錄製節目《追夢問答成長路》回答你的問題,節目會於每個星期四發佈。
您的每一個問題,都將成為我們共同學習的基石;而社群中每一個精彩的提問,都可能是點亮您下一個投資靈感的火花。
歡迎各位點擊以下按鈕提問,我會在節目中回答。
【每個星期一早上九點前收到的問題,將於接着的星期四節目回答;在星期一早上九點後收到的問題,將於下一個星期四節目內回答。敬請注意】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