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戰🔥中方贏家是他們?
04.03.2025
【5分鐘閱讀】
一場席捲全球的政治經濟風暴,在特朗普1月20日就職美國總統的那一刻,以雷霆之勢引爆。他的執政如同一場驚天豪賭,從邊境鐵腕到石油狂drill,再到外交硬碰硬,每一步都讓世界措手不及。而讓我們最關切的,莫過於他對中國祭出的關稅重拳——今天中午,關稅已飆升至20%,未來甚至可能直奔65%。這場貿易戰火光四射,但最終的贏家究竟是誰?是中方的"他們"?
特朗普的策略簡單卻強硬:用高關稅逼迫製造業回流,重振「美國優先」。上任後,他廢除清潔能源補貼,擴大石油開採,兌現「鑽探!鑽探!再鑽探!」的豪言。油價從就職前的81美元跌至如今的67美元,跌幅近兩成,民眾生活成本有所緩解,他的能源政策初顯成效。然而,關稅這把雙刃劍也帶來反噬。今天中國迅速反擊,對美國農產品加徵10%-15%關稅,大豆首當其衝——美國30%的出口依賴中國市場,如今南美國家如巴西、阿根廷肯定趁勢擴張,搶奪份額。同時,中國對美國防務巨頭如Leidos和General Dynamics實施出口限制,這些企業涉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軍民兩用技術,威脅美國競爭力。中國的精準還擊表明,它不僅能防守,還能在亂局中找到突破口。
對中國來說,對美出口占比已從2018年的23%降至13%,歐盟與東盟市場崛起緩解部分壓力,因此美國關稅的即時衝擊估計只損GDP 0.4%。然而,戰火的餘波遠不止於此。特朗普不僅對中國下手,還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開徵25%關稅,甚至計畫對歐盟採取同樣措施。這一輪多線作戰正拖慢全球經濟增長的步伐,全球各國正瀰漫着擔憂的情緒,這肯定影響投資和消費。若全球經濟減速波及歐盟與東盟,下半年中國出口壓力恐進一步放大,負面影響可能超過1%。中國要穩住5%的增長目標,內需必須迅速成為主力軍。可單純的消費補貼只是短暫止痛,邊際效益遞減,真正的持久動力藏在哪?
中國顯然不會坐以待斃。上月習主席一個重大活動,似乎已悄然埋下伏筆,預示內需反攻的秘密武器即將浮出水面。這張底牌不僅關乎短期應對,更可能是未來數年經濟轉型的支柱。
它究竟是什麼?是某個行業的崛起,還是某項政策的突圍?它能否頂住關稅重壓,讓中國在這場博弈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贏家?答案近在眼前卻又若隱若現,令人不禁猜想:中國是否早已胸有成竹?還是說,這場戰爭的深層邏輯遠比表面複雜?
詳細分析,請繼續觀看Pro 版
【15分鐘閱讀】
一場世界級政治經濟風暴的開端,在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職美國總統當天,迅速席捲美國及全球。未來某天,世上每一個人,或許都將感受到這股變革的熱度。
自上任以來,他以雷霆萬鈞之勢兌現對選民的承諾,無論在經濟、移民還是外交領域,其行動之果決與競選時的豪言壯語如出一轍,令人無法忽視這位領導人推進議程的決心。他的執政不僅是對傳統政治規則的挑戰,更像是一場大膽的實驗。
在移民政策方面,特朗普早在競選期間便放出豪言,要發起「史上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這一承諾在上任後迅速化為實際行動。就在就職首周,他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授權國民警衛隊協助邊境執法,並果斷恢復了「留在墨西哥」政策,將非法入境者拒之門外。到了2月中旬,內政部更宣布針對非法移民展開集中執法行動,首批措施已在德克薩斯州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一系列鐵腕手段在各大媒體中掀起熱議,無不彰顯特朗普對邊境安全的強硬立場。他的決策猶如一柄利劍,直指長期懸而未決的移民問題核心。
為提升政府運作效率,特朗普兌現競選時的另一項承諾,邀請科技巨擘馬斯克創建「政府效率部門」(DOGE),旨在大幅削減開支並優化官僚體系。短短一個月內,已有近八萬名公務員申請自願離職,同時超過一萬人因機構重組被迫辭退。這一激進舉措顯示出他對政府改革的決心,猶如企業家對冗餘部門的大刀闊斧裁撤。
在外交舞台上,特朗普同樣不甘示弱。他曾誇下海口要在24小時內解決俄烏戰爭,儘管這一目標未能實現,但他在2月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積極推動停火談判,到最近幾天同澤連斯基反枱,今天更停止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繼續用他自己特殊的方法來實現目標。此外,他對北約盟友施加壓力,要求增加軍費分擔,以減少美國承擔的「保護費」,這一立場不僅兌現承諾,更在國際社會中引發熱烈爭論。
經濟領域則是特朗普展現執政魄力的另一重頭戲。他承諾通過關稅和能源政策降低民眾生活成本,上任後迅速廢除拜登時代的清潔能源補貼,並批准在聯邦土地上擴大石油開採,兌現其「鑽探!鑽探!再鑽探!」的口號。新任命的能源部長明確支持化石燃料產業,顯示出特朗普降低能源價格的堅定決心。就像我在12月20日文章“特朗普大招💥狠劈油價?”所預期,油價已從他上任前幾天近81美元大幅下挫到現在的67美元,跌幅已接近兩成。
與此同時,他推動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計劃毫不手軟,今天中午已將關稅提升至20%。在與墨西哥和加拿大近一個月的談判未獲滿意讓步後,他毅然對兩國商品徵收25%關稅,充分體現「美國製造優先」的執政理念。這些舉措猶如經濟戰場上的連環重拳,試圖重塑美國的貿易格局。
特朗普的執政風格體現了一種典型的創業家企業家心態: 「先快速行動,結果是否如預期並不重要,因為可以根據情況靈活應對;新問題的出現不必害怕,總會有解決的辦法。但如果不行動,雖不會有新問題,但舊問題一定將拖垮一切。」特朗普相信不動則亡,舊問題(如貿易逆差、邊境危機、持續飆升的債務)若不解決只會拖垮美國,而行動帶來的挑戰(如關稅引發的物價上漲)總有應對之道。他不懼爭議,像是企業家試錯般快速試驗政策,例如對盟友加收「保護費」或介入俄烏衝突,哪怕短期效果不明顯,也能通過調整策略推進目標。這是一種「先做再改」的企業家普遍做法,這也是我過去見證多名成功企業家的核心思維。
從以上清楚看到特朗普正逐一兌現競選承諾,並實行做了再算的方針,因此美國對中國開徵更高額關稅肯定會繼續。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明確表示,目標是將關稅提升至65%,這一數字的提出並非隨意,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策略。他在第一階段貿易戰中得出實驗結果:20%的關稅力度顯然不足以扭轉貿易格局,更遑論實現減少貿易逆差或推動大規模「製造業回流」的宏大目標。唯有設定一個超過半數的高額數字,例如50%以上,才能真正撼動現狀。然而,若關稅過高,又顯得不切實際,難以執行。因此,65%這個數字不僅比50%或40%更具衝擊力,更能強化特朗普「毫不妥協」的強硬形象。
面對這樣的挑戰,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但其反制措施的出台,中國政府肯定心裏有數知道不會動搖特朗普扭轉貿易政策的決心。然而,中國必須有所行動,這不僅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壓力,更是一種姿態的宣示。正如前文所述,這是向美國乃至全世界表明:中國並非任人宰割的弱者,擁有與強敵抗衡的底氣,並將以堅韌的態度讓對手逐步感受到反擊的痛楚。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確保自身利益不受過大損害。因此,中國採取的策略將延續精準還擊的特點,力求在反制中實現效益最大化。
例如,中國今天中午已迅速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並實施出口限制的具體措施。其中,對美國農產品加徵10%至15%的關稅,將直接衝擊美國農業出口市場。這些商品在中國需求旺盛,但關稅的提升無疑削弱其競爭力。以大豆為例,美國約30%的出口依賴中國市場,此次調整可能導致市場萎縮,美國農民將首當其衝,面臨經濟損失。而南美國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則有望趁勢崛起,擴大種植面積與出口規模,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長此以往,美國的市場份額可能永久流失,農民的財務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尤其在當前農業收入已處低谷的背景下——玉米價格較兩年前高峰期下跌50%,農村經濟困境恐將雪上加霜。對中國而言,這一反制措施的影響卻極為有限,既能施壓對手,又幾乎未傷及自身。
與此同時,中國對15家美國企業實施出口限制,涵蓋防務與科技領域,其中包括Leidos和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等巨頭。Leidos作為美國最大的國防承包商之一,為國防部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其Common Hardware Systems (CHS-6)合約價值高達79億美元;而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則以M1艾布拉姆斯坦克等地面作戰裝備聞名。這兩家公司涉及的雙用途技術,既服務軍事又惠及民用,中國此舉意在削弱美國在這些領域的全球競爭力。選擇這些企業作為制裁目標,不僅具備高度象徵意義,更彰顯中國對美國核心優勢的精準打擊。
從以上舉措可見,美國發動貿易戰的同時,必然招致還擊,無論影響是輕微抑或深遠。特朗普不僅對中國施壓,更同步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開徵高額關稅,隨後還將對歐盟實施對等措施。這些政策對各國經濟造成直接衝擊,而各國的貿易反擊也無可避免地反噬美國自身。這種多線開戰的局面顯然不利於全球經濟發展,增長動力逐漸消退已成定局。部分國家,如前文提及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甚至可能迅速陷入衰退,其連鎖效應將進一步壓抑全球需求,形成惡性循環,推動各國經濟步入減速周期。
對於以出口為其經濟核心之一的中國而言,儘管對美出口占比已從2018年的23%降至如今的13%左右,歐盟與東盟市場的崛起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美國關稅的立即負面影響仍估計在GDP 0.4%,影響不太大,但更重要的是,若全球經濟減速波及歐盟與東盟,中國對其他地區的出口或將下半年開始承壓,特別是歐洲。簡單來說,在全球經濟動力減弱下,出口板塊恐難在今年底為經濟注入活力,整個出口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甚至可以高達1%以上。因此,若中國要維持5%的增長目標,中國必須在未來數月推出更重量級的金融與經濟政策,全方位刺激經濟,並傾盡全力推動內需板塊的發展。這不僅是短期應對之策,更是未來數年的核心經濟引擎。
那麼,中國如何有效快速而持久地激活內需?單純增加消費補貼並非長久之計,其邊際效益將日益遞減。真正的答案,或許早在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時便已初現端倪。那場會議中,五位民營企業代表先後發言,他們的企業定位與發展方向,很可能預示了中國在美國關稅重壓下尋求突破的關鍵路徑。要知道,在如此重要的場合能夠直接向主席建言,絕非臨時起意,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安排,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戰略意圖,也折射出未來的政策走向。這些企業及相關板塊或許正是中國內需崛起的先鋒,在美國關稅陰影下脫穎而出的贏家。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先了解這五位代表是誰,他們的企業從事何種業務。我們將在星期五繼續深入探討這一話題,揭示更多線索。
* 以上圖片均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