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脅再升級?
2025年2月4日
[5 分鐘閱讀版本]
恭祝大家蛇年行好運,身體健康。
兩個月前所分享的內容,如今出現在新聞報道中,這些新聞看似根據當時的劇本播出:
在12月6日的文章《中港股市波動 一觸即發》中,我提出了如下觀點:
“特朗普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關稅,我認為最終是假的;反而對中國加一點的10%,卻極大機會是如假包換真的關稅!”
今天新聞顯示,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在最後一刻被延期30天,美國說希望觀察這兩國是否真正落實承諾,而中國則確實面對10%關稅的實施。
特朗普的談判策略核心在於「極限施壓」,即先提出極端要求,使對手陷入被動,然後根據反應調整策略。
他在80年代曾用此手法應對財務危機,成功迫使銀行讓步,保住個人財富。
在商業與政治領域,他通過公開羞辱或極端言論施壓,例如稱加拿大為「美國第51州」、揚言改名「墨西哥灣」,以心理戰降低對方地位,影響談判。
此外,他靈活運用「大棒與胡蘿蔔」策略,先施壓再適時讓步,使對方感覺獲勝,實則達成自身目標。關稅戰中,他對加拿大、墨西哥的威脅多為談判籌碼,而對中國則採取真措施,以削弱競爭力,確保美國優勢。
綜合他的談判邏輯,中美關稅戰將會升級,很可能在未來一段短時間內特朗普把威脅提升至更高水平,可能是35%,甚至是65%。無論談判拋出的數值是多少,我認為最終的結果是比起他上台前上升大約35%。
在未來半年至一年,掌握特朗普的思維模式與談判邏輯,將是投資市場保持清晰判斷的關鍵。缺乏這種理解,投資者極易受到媒體敘事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決策,無謂地增加風險,擔憂與損失。另一方面,透過研究他的談判策略及其在政治舞台上的運用,我們實際上可以學習到西方頂級談判大師的哲學,這不僅對投資決策有所啟發,也能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帶來價值。
究竟為什麼到最後有機會把關稅威脅提升至65%?未來特朗普會用什麼策略,他背後的整套邏輯是怎麼樣?如何分辨真假威脅?
想知道更多?請繼續收看Pro版。
![]() |
04.02.2025 [15 分鐘閱讀Pro版本]
恭祝大家蛇年行好運,身體健康。
兩個月前所分享的內容,如今出現在新聞報道中,這些新聞看似根據當時的劇本播出:
12月6日的文章《中港股市波動 一觸即發》當時提出了一些看法,原文寫道:
“特朗普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收25%關稅,我認為最終是假的;反而對中國加小一點的10%,卻極大機會是如假包換真的關稅!25%關稅有得傾,10%卻是冇得傾!——這是特朗普向中國發的第一響炮!”
結果,最新的新聞顯示,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被推遲30日,美國希望觀察這兩國是否真正落實承諾的讓步條款,而中國則確實面對10%關稅的實施。這再次說明,在市場中理解政策走向是相當重要的。
同期,港股的波動性極端明顯。從12月6日至2月4日,期間市場經歷劇烈起伏——12月10日突然飆升至21,000點,隨後迅速回落至18,500點,而今天又反彈至20,800點,累計波幅達15%。相比之下,美股同期的高低波幅僅為6%,充分展現了港股作為新興市場的高風險特性,完美演繹當天所用“中港股市波動,一觸即發”的標題。
|
回顧12月20日的文章《特朗普大招💥 狠劈油價?》,當時的看法是:
“特朗普關心的是人民感覺到的通脹,而未必是實際CPI數值,因此即使關稅在某程度上會影響CPI,但特朗普將會用盡一切努力將油價推冧 ,讓民眾用感覺來感受通脹下降了。”
如今來看,特朗普1月20日上任前,油價約81美元,而他簽署多項放寬能源開採的法案,並表示美國石油供應充足,甚至能夠大量出口。結果,一個月內油價下降至72美元,跌幅約12%。這些市場變動與當時的觀察預期相符。
當時對結果的預期背後的邏輯在相關文章中已詳細解釋,這裡就不再重複。
追夢黃金思維🏅(5分鐘版)就是希望幫助工作生活非常繁忙的追夢投資人,建立專業投資者思維框架,一步一步做到自己能夠用自己的思維和邏輯,理性判斷金融市場後續發展,讓你能夠獨立於媒體的影響。
而追夢黃金思維🏅Pro版內容對議題進行非常深入的探討和講解,主要針對一些有較多時間,滿足想加強鞏固核心思維的朋友需要,令你深度理解背後邏輯, 成為你的個人智慧。世界事情從來都不會一模一樣地重複發生。只有深度理解背後邏輯,成為你的智慧後,即使世界事情換過另一個版本在你面前出現,你也能靈活重複應用相關智慧來應對和判斷。這正是你能否在投資路上獲得大型利潤,超越同儕的核心關鍵。
認識理解特朗普的思維和邏輯是未來半年至一年想在金融市場提升清晰度至關重要,否則投資者容易被媒體的思維干擾,造成大量無謂的風險,恐懼和損失。
特朗普的經典手法 - 極限施壓
特朗普的談判風格在他的著作《The Art of the Deal》已清楚說明,該書強調交易的本質是施壓與讓步的博弈。他的核心策略之一是「極限施壓」(Maximum Pressure),即在談判初期提出極端要求,迫使對手陷入被動,並觀察其反應。
這種手法在商業世界屢試不爽。在他的房地產事業中,他經常對銀行、承包商、競爭對手施加巨大壓力,使對方在焦慮中讓步。
例如:1988年,特朗普以 4.07億美元 高價收購廣場酒店,卻因經營困難陷入財務危機。他利用「極限施壓」策略,公開威脅銀行,表示破產將讓銀行資產貶值,迫使對方讓步。他還拖延支付債務、壓低供應商成本,最終讓銀行同意重組貸款,雖然酒店最終轉交銀行,但特朗普成功保住個人財富,並再次翻身。這展現了他在商業與政治談判中一貫的施壓與讓步手法。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從《飛黃騰達》到國際政治舞台
特朗普的談判風格一直以羞辱、極限施壓、測試對手底線為核心,無論是在商業競爭、電視節目,還是國際政治中,他始終如一地運用這種手法來達成目標。這種策略在特朗普上任前主持的真人騷《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最近他對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的嘲諷,乃至對墨西哥的羞辱,正是這種極限施壓戰術的延續。
《飛黃騰達》的極限施壓:測試選手的底線
在《飛黃騰達》的決賽中,特朗普透過故意安排障礙、公開羞辱、逼迫參賽者互相攻擊,來測試誰能在壓力下挺住並作出果斷決策。例如,他讓問題員工擾亂競賽進度,觀察參賽者如何反應;當克瓦米·傑克遜管理不善時,特朗普在會議室公開羞辱他,並最終淘汰了他,因為他沒能展現出強勢領導風格。而這種「用羞辱來施壓、逼迫對手回應」的策略,如今在國際政治上也不斷重現。
對加拿大:羞辱杜魯多,測試加拿大的應對能力 最近,特朗普公然嘲笑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稱他為「州長」(Governor),暗示加拿大不過是美國的一個州,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獨立國家。他甚至進一步表示,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這種說法表面上是玩笑,但實際上是赤裸裸的羞辱與心理戰。他的目標不是單純開玩笑,而是透過羞辱來測試加拿大的反應,看看加拿大政府是否會強勢反擊,還是選擇沉默以避免衝突。這與《飛黃騰達》中他如何測試參賽者的底線如出一轍。
對墨西哥:強行改名「美洲灣」,徹底否定墨西哥的地位 特朗普對墨西哥的羞辱甚至更為直接。他公開表示,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應該被改名為「美洲灣」(Gulf of America),因為「墨西哥連自己的地名都保不住」。這種言論並非隨意之舉,而是特朗普一貫的極限施壓策略,他的目標是貶低墨西哥的國際地位,施加心理壓力,迫使墨西哥在貿易與外交談判中讓步。 這種行為與他在《飛黃騰達》中刻意製造壓力、迫使參賽者展現領導力的手法完全一致。當對手選擇忍氣吞聲,他就會得寸進尺;當對手強勢反擊,他則會評估對方是否值得繼續施壓或改變策略。
羞辱與極端言論施壓,不僅是一種「言語攻擊」,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戰。
關鍵理論:大棒與胡蘿蔔策略
特朗普的談判風格經常運用「大棒與胡蘿蔔」策略,即先用極端手法施壓,觀察對方反應,再決定如何收割最大利益。他會先拋出極具威脅性的條件,例如對墨西哥與加拿大徵收25%關稅,或威脅退出貿易協定,營造談判恐慌,迫使對手進入防守狀態。當對方展現讓步跡象時,他再適時給予「胡蘿蔔」,如減輕制裁或提供談判空間,使對方覺得獲得小勝利,進而接受特朗普原本設計的結果。這種策略讓他在商業與政治談判中屢試不爽,成功獲取最大利益。
特朗普近期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政策,充分體現了他「大棒與胡蘿蔔」的談判策略。他先是宣布對兩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對加拿大的石油、天然氣和電力徵收10%關稅,藉此施加巨大壓力。
在此威脅下,加拿大和墨西哥分別承諾加強邊境安全措施,例如加拿大任命芬太尼事務專員,將墨西哥販毒集團列為恐怖組織,並與美國組建聯合打擊部隊;墨西哥則派遣1萬名國民警衛隊員加強邊境管控。
隨後,特朗普同意暫緩對兩國加徵關稅30天,為進一步談判提供空間。這一過程展示了特朗普先以「大棒」施壓,觀察對方反應,待其作出讓步後,再以「胡蘿蔔」作為回報,從而達致美國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以假亂真:關稅威脅的真與假
特朗普近期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關稅政策,體現了他「以假亂真」的策略。他對加拿大和墨西哥提出的關稅威脅,實際上是為了施壓,迫使兩國在邊境安全等問題上讓步。在取得預期成果後,特朗普選擇暫緩關稅,顯示這是一個「有得傾」的假威脅。
相反,對中國徵收的10%關稅則是「冇得傾」的真關稅。由於中國有能力承受這一關稅帶來的損失,特朗普認為此舉能為美國帶來實際收入,而非僅僅作為施壓手段。因此,美國對中國採取了更為強硬的態度,關稅措施也更具實質性。
不要小看對中國徵收10%關稅,其實這一點是做給加拿大墨西哥看的。
這種「以假亂真」的策略,讓特朗普在談判中靈活運用威脅與實際行動,達到最大利益。特朗普對中國徵收關稅的行動,向加拿大和墨西哥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息:美國願意對主要貿易夥伴採取強硬措施,這加劇了他們對自身經濟可能受到更高關稅影響的擔憂,促使他們相信這不是玩。
下一步會是什麼?
當今世界,真正能與美國抗衡的只有中國。在過去一至兩個月,中國一直保持冷靜應對。首先,外長王毅直接表態,警告美方「好自為之」,而習近平主席在向中國、香港及澳門同胞發表的新年賀詞中,也明確指出今年須準備應對外來衝擊。此外,國內經濟政策亦已準備充足,政府手握大量資源,以推動內需發展。
針對美國最新的10%關稅政策,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來看,中國並未與美國展開任何實質性的談判。此外,回顧過去幾年,即使美國持續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仍然回升至特朗普第一任總統時的水平,這清楚顯示中國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關稅壓力。
目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佔比,已由2018年的約23%降至約15%。這意味著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已大幅減弱。同樣地,美國的決策者也會從這個角度評估,現時加徵關稅對美國進口價格的影響已不如以往那麼顯著,對通脹的推動作用亦大幅下降。然而,問題仍然存在——美國不想進口的中國商品,中國需另覓市場,這可能導致價格壓低;相反,美國則可輕易從其他盟友尋找替代供應商,這使得最終的經濟壓力依然落在中國身上。
既然中國有能力承受關稅,特朗普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繼續徵收。歷史經驗亦顯示,向中國開徵關稅對美國經濟影響不大,因此最終將關稅提升至25%至30%幾乎是必然的發展方向。基於此,我預測在未來半年內,特朗普可能會提出極端條件,將關稅威脅提升至65%,藉此向中國施壓,迫使其進入談判桌。
因此,我們應有心理準備,未來三至六個月內,特朗普可能會以各種理由,利用高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而「65%關稅」有可能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 投資啟示:關鍵問題必須先問清楚
面對這樣的局勢變化,作為投資者,最重要的思考點是——這些風險與影響,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是否已經反映在你想投資的資產價格之中?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這個問題必須先獲得答案。 |
|